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有为明君” 却背负着“弑君篡
和母亲的关系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爱新觉罗·,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其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乃系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帝王”。
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有为明君”,却背负着“弑君篡逆”、“残害手足”的冷血骂名,尤其是在雍正元年五月,其生母乌雅氏暴病而亡以后,雍正皇帝又背上了“逼死生母”的罪行。
对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其子之间的关系,在清朝野史传闻屡有记载,甚至在清朝官方正史中都能看出端倪。六十一年,驾崩,胤禛接过大清皇位以后,乌雅氏甚至给出了“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的消极态度,甚至一度“决意从殉,不饮不食”,似乎明确给出了胤禛继承大位的“反对”态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在“九子夺嫡”事件中,成功杀出重围的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可就在雍正皇帝终于等到“成者为王”的胜利时刻以后,昔日的夺嫡政敌们,开始了对雍正皇帝“继位不正”、“弑君篡逆”等负面形象的舆论制造。
面对昔日政敌的刻意抹黑,雍正皇帝有着自己的政治规划和清算安排,可是除了对立面政敌的掣肘,雍正皇帝还承受着自己生母的“不高兴”。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其生母乌雅氏就给予了“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的消极态度,全然没有儿子当皇帝以后,生母该有的欣慰和喜悦。
如此说法,或许还有着乌雅氏谦卑态度的表现,但康雍皇权更迭过程完成以后,乌雅氏的种种行为,则能直接说明对其子胤禛成为大清皇帝的“反感”甚至“反对”态度。
对于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乌雅氏的种种表现,我们援引清朝官方历史文献的记载予以说明。
《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记载了乌雅氏数次推辞雍正皇帝为其尊皇“徽号”的行为
此时梓宫大事。正在举行。凄切哀衷。何暇他及。尊崇典礼。实非予心所安。予戒慎居心。谦冲训子。但愿予子体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诸王大臣体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则兆民胥赖。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荣。胜于受尊称远矣。诸王大臣共谅予心。勿复固请。于是诸王大臣等复援据典礼。具摺恳请。皇太后坚执不允。上诚敬谆切、叩请再三。始奉皇太后懿旨。诸王大臣援引旧典。恳切陈辞。
按照清朝祖制,新皇登基,都会将嫡母尊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尊上皇太后“徽号”,以示“以孝治天下”的皇统形象。雍正皇帝继位之时,康熙皇帝的皇后均已崩逝,也就只剩了生母乌雅氏可尊“徽号”。
但从《清实录》的记载中,能够明确看出,对于自己儿子雍正皇帝为自己尊“徽号”的行为,竟然出现了3次推辞的情况
第一次以“梓宫大事,正在举行,何暇他及”为由,不允;
第二次面对朝臣恳请,以“诸王大臣体先帝之心,胜于受尊称远矣”为由,不允;
第三次朝臣援引旧典,恳求再三,仍然是不允;
就算是雍正皇帝“叩请再三”请求,乌雅氏依然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傲娇模样,就是不答应。至于到了雍正元年五月,乌雅氏崩逝,这份皇太后“徽号”,也一直是“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的状态。
按照清朝祖制,“母以子贵”乃系千古通例,乌雅氏至死也不肯接受其子雍正皇帝为其尊上的“徽号”,就足以说明对其继位结果的严重不满。
,在雍正皇帝亲自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竟然有着乌雅氏想要“殉葬”康熙皇帝的行为记载
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朕稽颡痛哭,奏云“皇考以大事遗付冲人,今圣母若执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将何以对天下臣民,亦惟以身相从耳。”朕再四哀恳,母后始勉进水浆。自是以后,每夜五鼓,必亲诣昭仁殿,详问内监,得知母后安寝,朕始回苫次。
能够从雍正皇帝口中亲自说出,说明了乌雅氏在康熙皇帝驾崩后,想要“殉葬”的真实性。在清朝历史上,确实有过皇帝驾崩、后宫妃嫔殉葬的先例,但自清朝入关以后,除了皇帝驾崩后,为了避免太后可能的迫害,为了保全家族,董鄂氏的妹妹为殉葬以后,再无后宫为皇帝殉葬的情况出现。更别说是后继之君的生母,为大行皇帝殉葬的情况了。
从上述历史文献的记载中,能够明确看出乌雅氏对于其子胤禛继位的“事实”,明显有着不满甚至反对的态度。按理说,儿子当皇帝,自己被尊为皇太后,从此走向人生的巅峰,乃系一个女性的至高顶点,乌雅氏为何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
本文以雍正皇帝的个人特殊情况、继位以后为稳固皇权进行的相关安排及人事安排等方便,对乌雅氏“反对”其子胤禛登基为帝的原因,予以详细分析
1、雍正皇帝的特殊个人情况
对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列专一·后妃》中如此记载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
这里,对于乌雅氏父亲担任的“护军参领”一职作出说明。
护军参领,即为包衣护军参领,乃系三旗护军营职官,掌率所辖官兵宿卫宫禁及导引扈从等事。
也就是说,乌雅氏乃系出身满洲包衣,其出身并不高。在胤禛出生的康熙十七年,乌雅氏还只是一个“嫔”位之下的低等妃嫔,按照清朝祖制,嫔位以下的低等后宫妃嫔不具备亲自抚养皇嗣的资格,所以胤禛便被当时的贵妃,后来的佟佳氏收养。
拥有一个地位崇高、外戚势力强大的养母收养,为皇四子胤禛在以后的“九王夺嫡”事件中,增加了绝对性的取胜砝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时任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大力支持,为胤禛能够夺嫡成功,做出了不可取代的巨大贡献。
但,一得必有一失,自幼离开生母的胤禛,和其生母乌雅氏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而等到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生育皇十四子胤禵的时候,此时的乌雅氏已经贵为康熙后宫“四妃”之一,拥有了抚养亲生皇嗣的资格。所以,乌雅氏对于胤禵的感情,远远胜过胤禛。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远赴西北前线带兵,成为了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那段时间可能是乌雅氏最为高兴的阶段。但,皇位传承的结果让乌雅氏大失所望,和皇八子等人认为的一样,乌雅氏也认为胤禛抢走了自己爱子胤禵的皇位。对其开始生出怨恨。
2、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对于胤禵的处理,惹怒了乌雅氏
雍正皇帝之所以留下“弑君篡逆”,抢夺胤禵皇位的负面名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继位以后种种一反常态的部署和安排。
其中,对于一母同胞的弟弟,远在西北,掌握几十万大军的皇十四子胤禵的安排,则让乌雅氏生气了。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
世宗即位,谕总理王大臣曰“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於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於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至,命留景陵待大祭。
也就是说,在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接过皇位以后,立马剥夺了胤禵的西北带兵之权,并将其软禁在了景陵。
雍正皇帝对于胤禵的“无情”安排,似乎进一步证实了乌雅氏对胤禛夺走胤禵皇位的猜想;,爱子胤禵受到胤禛如此冷血对待,乌雅氏心中对胤禛的怨恨更进一步。
3、对于佟佳氏人员的皇恩浩荡,和对乌雅氏人员的薄情寡恩
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将自己养母孝懿仁皇后所在外戚家族——佟佳氏家族的人员予以了特殊安排。
《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记载
谕内阁。佟国维袭公奏摺。蒙皇考留中。此一等公爵、著隆科多承袭。佟国维坟茔。交与该部修理。加祭一次。丙午。谕内阁。隆科多应称呼舅舅。嗣后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步军统领隆科多、总理事务。
而对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在的乌雅家族人员安排,有一份雍正皇帝亲娘舅的奏折能够明确说明。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记载
散秩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虽然将乌雅氏家族从镶黄旗满洲白衣抬旗至正黄旗满洲,但对于其家族人员的安排最高也只是一个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和位极人臣的佟佳氏家族代表人物——隆科多,毫无可比之性。
,对于佟佳氏人员的重用,乃系雍正皇帝稳固皇权、培植自身政治势力的理性选择,但皇太后乌雅氏却不这样看。她会认为这是胤禛在向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报恩,会认为雍正皇帝只念“养育之恩”而忘记了“生育之恩”,如此一来,怨恨之心更胜。
所以,面对生母的数次“拆台”,为了稳固皇权的雍正皇帝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大义觉迷录》、《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