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被杀真的是因为失守街亭吗?看看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被杀真的是因为失守街亭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演义》中经典的片段,一般的理解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马谡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艺术水平很高,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就历史的角度而言,也对我们了解历史真实事件,理性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造成了极大的迷惑性。而且的作者陈寿的父亲在中也受到处分,所以在记载上也有的嫌疑。
根据笔者的分析,这个事情应该换个角度理解诸葛亮斩马谡不是因为他失守街亭,而是因为八个字“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街亭肯定守不住。
《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后人多以为马谡失守街亭是因为骄傲自大,没有听从别人的规谏,实际上街亭根本守不住。
从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时率领大军围攻天水和陈仓之战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守住一个城池和关口,关键的因素不在人数的多少,而是粮草的多少。特别是第二次北伐的陈仓之战,诸葛亮数万兵马围攻守将率领的千余人二十多天,云梯、冲车、地道各种奇谋妙计统统施展,竟然不能攻克。原因在就在于郝昭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城内粮草充足,而粮草问题也是困扰诸葛亮前几次北伐的最大因素。
缺少粮草而一味困守街亭之中,肯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结果无论是谁来守,都是守不住的。
第二,街亭之战不是马谡一个人在违犯军令。
如果仅仅是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偏偏把指挥所放置到南山顶上,那么这就应该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不会再妄杀他人。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从这些记载来看,街亭之战很多人都犯了军法受到了处分,绝不是马谡一个人的责任。
那么,他们这些人到底是犯了什么军令呢?
就笔者分析,马谡之所以被处斩,原因应该就是那八个字“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这八个字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原文是“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为什么这个原因《三国志》的作者不把马谡被斩的原因说个清楚,是不是因为“违亮节度,举动失宜”的人中,他的父亲也算个一个呢?我想应该有这个方面的原因。
那么,诸葛亮明知街亭根本守不住,为什么还要派马谡去守街亭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平取陇右”,主要进攻方向是陇右,从后来的战争态势来看,给马谡的作战指令根本不是去守街亭,而是去迎战魏兵,阻击援兵去支援上邽、祁山。
按照诸葛亮的意图,马谡完全可以以逸待劳,统领前锋人马,利用陇山有利的险峻地形,积极地在防守中不断阻滞张郃援军的进军速度,给进攻天水的将士们争取最多的时间。可惜的是马谡及其手下的大多数将军们军事素养不能承受这么艰巨的任务。
最令诸葛亮痛心的是马谡竟然跑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一条铁律。,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失败又是成功之母,一次败仗不要紧,关键是要在败仗之后要能成长起来,这可能就是诸葛亮对马谡等人的期望吧。没想到马谡等人竟然一败即溃,“众尽星散”,更令诸葛亮痛心的是,马谡竟然跑了。《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中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没有积极地防守阻滞援军,作为主帅竟然逃跑,这应该就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这八个字背后的意思吧。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马谡之死的最根本原因,如果马谡能像王平那样临危不乱,即使失守街亭也不会被杀。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