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为何看不起诗杰王勃?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学习方法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是指初年的四个文学家王勃、、、,这四个人最初都是以写文章,譬如骈文和赋写得好而闻名天下的,后来又把他们的诗歌也加入到了评选之中。
这个骈文就是指以四字句、六字句的句子工整对仗的写文章,譬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的典范,你看它的句是很工整对仗的,有一种形式美。四个人在唐朝初年都很出名,人一出名,旁观的好事者自然想要给他们排一个名次。
《新唐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这四个人都因为写文章写得好,所以大家就给他们议定了一个名次,大家辩论一番后,得出一个“王杨卢骆”的结果。王勃排在了第一名,杨炯排在第二,卢照邻第三,骆宾王第四。
于是这就有了杨炯说的那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很惭愧排在卢照邻的前面,但排在王勃后面就很耻辱了,而且不仅杨炯这么认为,有些旁观者也认可杨炯的这个说法。
为什么杨炯会这么说呢?
这里面有一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但并不是全部,大家知道自古以来文人和争奇斗艳的女人也是差不多的,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觉得自己才是天下最有才华最有美貌的人。
杨炯之所以看不起王勃,除了文学上的轻蔑以外,还有就是不喜欢王勃这个人,而对卢照邻比较欣赏。杨炯曾经评价卢照邻说他是“人间才杰”,至于杨炯说的是不是这么回事暂且不管它,但这种高度评价足见他对卢照邻的欣赏。
对于王勃,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评价说“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意思就是说王勃很聪明,学识很丰富,仅此而已,这和他对卢照邻的评价比起来,立刻就显得高下立判了。
《新唐书》里探讨了这个原因说
它日,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说曰“不然。盈川文如县河,酌之不竭,优于卢而不减王。耻居后,信然;愧在前,谦也。”
说的是崔融和张说聊天,崔融觉得王勃的文章宏大豪放,一般人比不上他,只有杨炯和卢照邻可以一较高下。张说却觉得杨炯的文采就像大河一样取之不绝,只好过卢照邻,也不逊色于王勃,他自己说惭愧于排在卢照邻前面是谦虚,羞耻于排在王勃后面倒是真的。
这里的“盈川”就是指杨炯,他当年在盈川县(浙江衢州)当过,所以又叫他“”,就像当豫州牧的时候,大家都叫他刘豫州一样。
为什么大家会认为杨炯要胜于王勃呢?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导致的,这个张说后来又在散文《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中写道
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评曰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馀华而不实,鲜克令终。
这个张说也是的一个文学家,还当过宰相,他在那时候地位很高,有点作协主席的意思,他死后给他“文贞”,这个不得了,可是历代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这个“文贞”就是“文正”,后来因为避讳的名字,所以改为“文正”。
比较出名的像,大家都称他为“”,所以张说的评价还是比较靠谱的。在他看来,杨炯有持续创作的能力,其它人都是华而不实。
这里的“华而不实”倒并不是说其它人没有才华,而是另有所指,这个华就是指华美辞藻堆砌起来的文章,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美文,文字倒是很美,很空洞,没有什么价值。
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评判说
然析而论之,王与卢、骆绮靡者尚多,杨篇什虽寡,而绮靡者少,短篇则尽成律矣。
这个“绮靡”就是指艳丽浮华的意思,除了杨炯,其它人的文章都比较浮华,这可能因为其他三人更加偏向于浪漫主义,而杨炯偏向于现实主义的原因。像文学造诣同样很出色的M主席也曾经评价王勃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
可见这是历代文人都达成的一种共识。
这就是杨炯因为创作风格的不同看不上王勃的原因,就像韩寒看不上郭敬明一样,读过郭敬明小说的同学都知道,郭敬明的文学偏浪漫感性,韩寒的文风较为现实理智。除了文风浮华以外,王勃这个人的性格也比较浮躁。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