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耗费巨资支持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目的?
为何耗费巨资支持下西洋?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朱棣是个雄略之主,他20岁的时候就藩燕京,开始了他在北方的生活,在此期间他统帅北方军队与残余力量进行斗争,取得了很多大的胜利,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大将索林帖木儿。这使朱棣,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大大增强。这为朱棣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创造了条件。
由于太子朱标等三位年长于他的皇子先后死去,使得朱棣成为诸位藩王中最年长的一位。坚持立嫡,于是成了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导致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拥兵自重,朱允炆登基后,朝廷势力孤弱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和大臣商议削藩。结果朱允炆派去逮捕朱棣的张信投降,导致朱棣起兵造反。
此时的朱棣兵精将勇,而朱允炆却没有骁勇善战的精兵猛将,只得派出朱元璋手下大将抵挡,最终不敌。朱棣的军队获胜,并生擒宁王,夺得朵颜三卫,实力大增,到朱允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宫中失火,从此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之后朱棣登基即位,他是个有才干的,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内阁,集中权力;在经济上,疏通大运河,恢复南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了的国力迅速恢复,百姓的生活比较稳定。
在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而且所选书目全都未经删改,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年。
为了迁都北京,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军事上大力打击元朝残余力量,组织了五次北征,基本上消灭了蒙古残余军队的主力,加强对安南的征服,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加强民族交往,朱棣曾接见过文都千户家族的首领赏思,并予以封赏,在朱棣的两次邀请下,藏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往南京朝觐,并在南京生活两年后带着丰厚的赏赐返回。
在这样全面的改革,内政外交促进民族融合交流的背景下,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郑和本,小名三宝,也叫三保。1681年大将平定云南时10岁的马和被掳,阉割后成为,后进入燕王府。朱棣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于是留在身边听用,对他进行文化教育。
在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中,马和在燕京郑坝村立下大功,攻占南京后朱棣亲书郑字赐他。永乐二年朱棣封郑和为内官监太监,次年开始航海出使,前后七次。郑和被朱棣派往西洋的原因,除了宣传明朝的国威,促进海外贸易,还有一项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其实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这是朱棣始终放不下的一块心病。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一定是逃走了,这一走谁知道将来会闹出什么乱子来,那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一旦在某个地方扎下根来,振臂一呼,难保不会云集士兵,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他这个恐怕就坐不稳了。
朱棣认为应该,那就先下手为强,利用一切机会寻找建文帝,在他权力所及的明朝版图内,谁也不敢私藏前朝废帝,而且通过他的努力,百姓生活明显好转,铲除了建文帝发难的社会基础,化外之地就难说了。所以,朱棣频频对蒙古残余势力用兵,还大力打击安南使之重回大明版图,目的就是挤压建文帝可能的生存空间。
而派郑和下西洋也是这样,郑和的船队都是按照舰队的标准建造和装备的,明着说是为了防海盗,实际上就是要对可能支持建文帝的势力开战,最起码也能威慑一下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所以朱棣花了大把的银子支持郑和下西洋。
结果到朱棣死也没有找到建文帝,一次下西洋,是在明宣德年间进行的,郑和也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后的返回途中,病逝于古里即印度卡利卡特,回国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