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占据半壁江山之际 吴三桂为什么不直接北上进军
对北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学习方法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很少,比较有名的也就和。相对而言,清朝则比元朝更成功,因为,它存活的时间更久,民族也相对更加团结。
话说,在末年,满清兵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入主中原,这与吴三桂、、耿精忠的指引与协助是分不开的。天下平定之后,清廷为了嘉奖吴三桂等三人,特意下旨将他们分封到云南、广东、福建三地做。而其中,尤以平西王吴三桂的势力最大。
吴三桂在明朝灭亡之前,曾是崇祯皇帝的股肱之臣。在局势岌岌可危之时,崇祯皇帝仍然放心地将军事重镇山海关交给他,可见对他的信任。但是,在攻破北京之后,他不但没有拼命收复京城,反而决定率兵投降。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瞠目结舌的还在后头。
吴三桂在向李自成投降的途中,竟然又突然掉头,开始死心塌地为满清效命。后世之人谈及这段历史时,无不咬牙切齿地骂他为“三奴”。可能是背叛的次数太多,吴三桂也叛出了瘾。十二年,面对清朝的撤藩政策,他再次起兵反叛,想要同清廷分庭抗礼。算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叛变了。
吴三桂久经沙场,宣布反叛之后更是积极联系尚可喜、耿精忠、王辅臣等人,和他们形成更为庞大的反叛势力。与此同时,远在台湾的郑经也表示为了灭亡清朝,自己愿助一臂之力。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吴三桂以之势攻下了湖南。
满清兵虽然悍勇,但面对叛军凌厉的攻势,只能且战且退。很快,长江以南尽归吴三桂,形势对清廷来说十分不利。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占领湖南之后并未乘胜追击,反而收缩兵力开始防守起来。得以喘息之机的清廷迅速调兵遣将,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最终消灭了吴三桂的叛军。
那么,在占据半壁江山之后,吴三桂为何不趁势北上呢?
后世的学者们经过研究,得出了这三个原因:
其一,反叛之初,吴三桂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他的盟友与他都不是一条心。
当初,吴三桂为了使清廷更快地一统中原,竟然丧心病狂地杀害了南明永历帝。此举一出,明朝的遗老遗少无不对他深恶痛绝,恨不得生啖其肉。因此,吴三桂起兵反抗清廷时,很多人都是冷眼旁观,并不想趟这浑水。他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更是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即使是名义上表示支持他的人,暗地里也是各怀鬼胎。尚可喜早就表示支持撤藩,此时为吴三桂摇旗呐喊只是出人不出力的无奈之举。而王辅臣虽然是吴三桂的老部下,但他历来都是一个墙头草,在局势明朗之前只会左右摇摆。至于说台湾的郑经,他对吴三桂更是打心眼里信不过。
在他看来,最好的接过就是吴三桂与清廷两败俱伤,自己好从中渔利。因此,吴三桂看似一呼百应,实则是孤立无援。的吴三桂就就看出了自己的处境,这才不敢过于深入清廷腹地。
其二、吴三桂在反叛之处虽然占尽上风,但总的来说,他的兵力并不多,难以支持长线作战。
从始至终,吴三桂所能仰仗的,只有他那五万关宁军。原本他和耿、尚二人上表请求撤藩,只不过想要试探一下清廷的态度。但是,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的竟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得到康熙帝同意撤藩的消息后,吴三桂只能咬牙起兵反叛。
他迅速从云南起兵,向南攻取四川、广西等地,向北攻取湖南。虽然状况顺利,但吴三桂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自己已经没有更多可供调派的军队了。为了尽快扩大战果,吴三桂只好向陕西的王辅臣调兵。但是,老油条王辅臣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脱,就是不肯出动一兵一卒。
没有可用之兵,吴三桂只好迅速招兵买马。但是,这又怎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成的?无奈之下,吴三桂只好变攻为守。
最后,吴三桂并未侵占江南地区,难以伤及清王朝的元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拼的不仅是军队,还有财力。因为每打一天仗,就要花费一笔巨款。反叛之初,吴三桂虽然将半壁江山收入囊中,但清廷的财税中心在江南一带。依靠江南一带源源不断的粮草财物供应,清廷很快便扳回了劣势。后来,吴三桂意识到了江南一带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发兵攻打。
但是,清廷及时抽调了大批兵前往江西驻扎。看着江西一带的军,吴三桂,不敢再向北冒进。
最终,到了康熙十七年八月,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在都城衡州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参考资料:
【《吴三桂纪略》、《平西王吴三桂传》、《·卷四百七十四·列传二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