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为何被说是“愤青”?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您讲述的故事。
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变成仅次孔子的一代大师,有“”之称,他便是孟子。
尽管,孟子有这般高的影响力,和孔子并称之为“孔孟”,可是他确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儒家另一位宗师荀子对他颇不以为然;学者还撰写《刺孟》一文专门挑他的毛病;更有甚者,孟子还被人看成是一个“愤青”,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本为“”之后,他三岁丧父,由母亲独自一人地把他抚养成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免受不良影响,多次搬家,还曾经扯断织机教育孟子,这后来就演变为“”、“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后世典范。
孟子在大约十五六岁的时候,拜在孔子之思弟子的门下(一说拜子思为师),成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在学成之后,也学着孔子的样子,去各个诸侯国中宣传自己的思想。
可是在战国那个兼并战争四起的时代,孟子的一些“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理论是颇不受一些君主欢迎的。后来,孟子回乡与弟子一起潜心撰写《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之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上、下);《尽心》(上、下)。
中唐之后,因为“南朝散文八大家”居首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本秦儒家唯一承继孔子“道统”的角色,孟子的影响力愈来愈高。
《孟子》一书,在就和孔子的《论语》并排,至北年,《孟子》一书被纳入制课程内容当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次年又让孟子配享孔庙。之后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成“四书”,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直系的经典著作平齐了。
年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之后就称为“亚圣”,名气仅次孔子。到明清两代,的八股文题型必从“四书”中选择,这样一来,《孟子》一书便变成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孟子虽然拥有如此高的正统地位,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孟子的思想有些极端,可以说是个“愤青”。
在战火纷繁、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孟子却天真地鼓吹“仁政”、“仁德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
此时的各国有的要扩张国土、吞并他国,有的忙于、生存自保,战争之类的话题才是君主们最感兴趣的,他们对于孟子的伟大理想、宏伟蓝图也就不闻不问了。
但是孟子信念坚定、从不言弃。看着这些只知道刀枪弓箭、进攻防守的人们,孟子又急又气,简直不知该如何是好。
孟子常常骂得“勃然变乎色”,“”。
有一次,孟子准备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自己染了风寒不能吹风所以不能上朝,如果孟子可以上朝,他才去接见。孟子一听这话立即来了脾气,他嫌齐王接见他的心意不诚,立即推说自己也不幸而有疾,不能上朝,好不给齐宣王面子。
对梁惠王、梁襄王父子,他更是不留情面,曾当面骂梁惠王“率兽食人!”“不仁哉!梁惠王也!”孟子骂梁襄王“不像人君”。他把那时候全部的诸侯一律骂为“五霸罪人”,统统是“嗜杀者”。
齐王攻燕,燕反抗,齐王后悔未能听孟子的劝。齐大夫陈贾见孟子,想以也有过失来掩盖齐王之过,孟子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这就又显露出了孟子的“愤青”本色。
陈贾本来是想在齐王和孟子之间调和,想缓解一下二人尴尬的关系,可是没想到,孟子不但不领情,还在大庭广众的朝堂之上狠狠地数落了陈贾一番,让他在文武百官前连头都抬不起来。
孟子离开,一个想替齐王把孟子挽留住的人恭敬地坐着和他说话,孟子不理会他,伏靠几而睡。那人不高兴起身要走。孟子没好气地说:“你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却在这里用空话留我,这是你跟我绝交还是我跟你绝交呢?”这个人没想到孟子竟然对自己发这样大的脾气,只好走开了。
有一次,宋大夫戴盈之向孟子请教关于关税和赋税的事,希望逐年慢慢减,以减轻百姓压力,这也是“仁政”的行为。可是,孟子却说道:“一个月偷一只鸡和一天偷一只鸡都是不义的行为!”戴盈没想到热脸贴到了人家的冷屁股上,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孟子像这样对君王、大臣等人的直接辱骂、批评简直不胜枚举,这些事情都是堂而皇之、大大方方地写进《孟子》中的小故事,而孟子一些更过分的、尺度更大的言行肯定还会有,只是不适合写到流传后世的书中去罢了。由此观之,说孟子是一个“愤青”也不为过。
但需要说明的是,孟子的“愤青”是指他有着过激的语言和行为,而并非是“无知的青年”。
孟子怀揣着自己的政治梦想,执着地在华夏大地上奔走着、操劳着,他过激的语言、极端的行为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呀!
孟子是个“愤青”,但他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