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李鸿章的老师是谁?

传统文化 2022-07-07 08:23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早年经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先生”。谱名章铜。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句。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完婚。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日后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