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已经当上了平西王,为何还不满足要造反?
跟着学习方法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
吴三桂反清,表面上的口号是“兴明讨虏”,但谁信谁是傻子,朱家宗室被他杀了多少,这会出来装忠臣义士了?骗鬼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欲做奴才而不得。
但凡满清对他容忍度高一点,他都愿意跪在地上当奴才。,视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为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还没亲政就筹划着撤三藩。
站在康熙的角度,这三藩不能不撤。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是汉人并非满州自己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不但汉人懂,康熙也是很懂的。而且汉人多,满州人少,康熙怎么可能对他们放心?
,吴三桂据云南,尚可喜据广东,耿精忠据福建,朝廷的政令在这三个地方实施不畅,有点国中之国的意味,不利于中央集权制,是一种极大的隐患。略有眼光的君主,都不会容许这种状况长久存在。
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康熙来说,他们就如同三座大山,制造出了很大的阴影,若不铲除,睡觉都不安稳。
说到这里,也真是奇怪吴三桂等人哪来那么大的自信,竟认为满清会让他们在封地当土?满州老牌王公贵族都没这权力,难道他们能比这些人更得皇帝信任?这叫没有。
“、”是功臣最常见的结局,像吴三桂这种处境尴尬的背叛者更是如此。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满清用完就丢的命运,倘若他谨小慎微,也许还能保住性命。但他投向满清,本就是为了满门富贵,不可能放弃权位甘于平淡。
如此,也就怪不得康熙举起屠刀。
吴三桂杀死南明永历帝后,清朝就对他采取了行动。康熙二年(1663年),满清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抑制他的军权。
政治方面,则“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啥意思呢?意思是以前云南的官员任命、升迁等,吴三桂自己就能做主。现在不行了,得由朝廷说了算。
按理来说,这是正常且应该的,作为,哪有地方官员负责本地人事的道理?那是吏部的活儿。
但具体到吴三桂这里,其实是削藩的前兆。如果这个时候吴三桂举起反清大旗,满清立足不稳,人心尚未归顺,说不定真能成事。可吴三桂没有,这就说明,他还是想当满清的奴才。
啦,当奴才不是终极目标,通过“当奴才”这种方式,从满清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才是根本。因而,利益受损时,奴才也会向主子表达自己的不满。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为了试探满清对自己的态度,假意上疏辞云南、贵州两省事务总管之职,清廷半点没犹豫,立刻同意了,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中央,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
以前,平西王下辖的人犯了罪,由吴三桂处理,清廷不干涉,现在没这特权了,通通由朝廷相关部门负责。
这也是应当的。人事特权、司法特权什么的,那都是战时的权宜之策,不可能成为常态。吴三桂既然选择了投降满清,就该对这一点心中有数。他却似乎不懂,既想当奴才,又想要特殊待遇。
满清这么对他,他似乎感到难以置信,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作为报复。说白了,就是故意挑衅苗蛮,制造出兵的借口,向朝廷索要粮饷。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拥兵自重,在此时用来,显得极其幼稚,除了让满清下定决心削藩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遇到了一个极好的削藩机会。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为由,请求归老辽东,趁机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耿精忠见事不妙,试探性的上疏自请撤藩,康熙也同意了。吴三桂迫不得已,也地请求撤藩。
吴三桂以为,跟尚可喜、耿精忠比起来,自己在康熙那里的份量是不同的,毕竟他的功劳大得多,康熙定然挽留他。结果,康熙不但不挽留,还即刻派人去云南办理撤藩事宜。
康熙是这样想的,“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从这句话里,咱们就能看出康熙从没信过吴三桂,在他看来吴三桂迟早要反,那就先下手为强,占个先机。
不得不说,康熙比吴三桂有魄力多了。
直到此时,吴三桂才确定他的尊荣、权力甚至性命都保不住了,再忍下去,要么毒酒赐死,要么抄家灭族,难以善终,所以他反了。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