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在军事上打败西夏 他的名声为何比不上花钱买平安的宋仁宗

传统文化 2022-07-07 06:58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对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学习方法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之前热播的《清平乐》终于迎来了大结局,仁宗下线,在丹姝怀中静静离去。剧中宋仁宗的扮演者演员在告别时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想做官家的。"这一语双关,引发了对宋仁宗生平的探讨。

  《清平乐》剧中,北宋和的战争,是整个剧集中期的矛盾焦点。立国以来,一直是重文抑武的国策。

  剧中韩琦狄青的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这个故事在宋王铚的《默记》中出现过,是说只有东华门外,考上状元的人,才是大好男儿。因重文轻武国策的因素,纵观整个宋朝,整体上对外都是相对弱势的,但有一位,却打败了宋朝的宿敌西夏,让西夏国主俯首称臣。他就是宋哲宗。

  仁宗执政期间,在外交方面主张"以和为贵",如对西夏的"",对辽的"",相比于后世在军事上打败西夏的宋哲宗,仁宗在外交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功绩。但宋仁宗被西夏吊打,而哲宗吊打了西夏,那为什么历史上,仁宗名声比哲宗好呢,到底凭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宋仁宗的""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登基41年,是宋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宋仁宗在执政期间,发展繁荣,文化学术昌盛,人杰辈出。《》中评价仁宗赵祯:"为人君,止于仁",真的无愧于天地百姓,"帝诚无愧焉"。 后世将宋仁宗执政期间誉为为"仁宗盛治"。

  自视完美,自称""的皇帝曾说过,他最崇拜的三个皇帝,分别是他的祖父、唐太宗李世民,还有就是宋仁宗赵祯。康熙和李世民建树颇多,这些大家都知道,但宋仁宗呢?这位以"仁"著称的皇帝,他为宋朝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清平乐》王凯饰演宋仁宗

  "忍渴而归"的典故

  赵祯天性仁孝、宽厚和善,他的"仁"表现在很多方面。关于他对下属的仁,还有一个"忍渴而归"的典故。

  说是宋仁宗有一次春天逛花园,走着走着,他就时不时地回头看看,宫人内侍面面相觑,不知道官家这是怎么了。他回到宫中后,赶紧找水喝。

  这个故事在《清平乐》中也有出现,赵祯回到宫中,慌乱地把水瓶口打开,故意不拿把手,而是抓住瓶口直接倒水入口,观众看着都渴了。于是问他,官家怎么不在路上喝水?他说,自己回头看到侍从并未准备茶水,如果在当时开口询问,内侍一定会受到惩罚,于是便忍渴而归。

  这在现代,怕麻烦别人而自己忍让,时常会有。但宋仁宗作为一个的帝王,有这种品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事事以天下万民为念

  宋仁宗的"仁",还表现在"事事要以天下万民为念"。《清平乐》中说,在官家心中 ,最重要的是社稷安稳、天下平宁、百乐。给百姓以平宁,这应该是仁君的最高境界了吧。

  赵祯在位期间,外交上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就是西夏。宝元元年(1038年),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西平王李元昊谋反,建立西夏政权。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就是夏太宗李德明"依辽和宋"的国策,向宋朝发动战争。数年间,双方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

  战争其实没有赢家,虽然西夏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自身也伤亡过半,且与辽国也时有摩擦。在这种情况下,宋夏停战,在1044年签订合约:夏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要"赐"西夏,绢帛十三万匹,白银五万两,茶叶两万斤,还要开放经济贸易。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和议"。

  自此,宋夏两国之间关系慢慢缓和,一直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仁宗时期,对辽有"重熙增币"的事件。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趁宋夏两国战事紧张之际,辽兴宗以宋修边防与攻夏为借口,一面聚兵南京,作出进攻宋朝的姿态。

  一面又在第二年派遣人员出使宋朝,索取曾经被属于夏的关南十县。虽然宋朝使臣谈判时严词强硬,使得辽国阴谋未曾得逞。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赵祯最终还是向辽国增加每年白银十万两,绢帛十万匹的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百姓生活最幸福的时期

  宋仁宗统治时期,虽然未有大功绩,也不曾建功立业,开疆扩土,但其在位期间是百姓生活最幸福的时期。仁宗赵祯不喜奢华,性格大度,任用贤臣,并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让宋朝政治清明,让百姓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影子皇帝"宋哲宗收复故土

  宋哲宗,是宋朝的第七位皇帝,在位15年。哲宗执政的前期,因有被誉为"女中尧舜"的太皇垂帘听政,并没有太大的建树。哲宗的功绩,主要在他执政的后半段,连续击败西夏,打的西夏狼狈求饶,将旧党割让过的土地尽数收回。

  宋哲宗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24岁,是宋朝历史上比较没有存在感的皇帝,还被后世戏称为"影子皇帝"。

  哲宗9岁登基时,实际掌控朝政的太皇太后高氏重新起用坚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守旧派。对,就是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他其实是个守旧派。司马光等人的政治趋向是"仁惠为政",还一度想要割地求和,拟将河湟地区等军事重地割让给西夏。

  到了哲宗亲政后,有可能是高太皇太后对他的压制太过,哲宗憎恨与高氏有关的一切,而崇拜自己的父亲神宗。在对外军事上,也延续了神宗的强硬态度,停止与西夏和谈。并且在西南修筑了平夏城,有消灭西夏之意,引得西夏来攻,但都以失败告终。

  此后,宋军继续乘胜追击,不断往外扩张,这时候西夏内部矛盾不断,军队也没办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因此西夏写了言辞恳切谦卑的国书,向宋朝道歉。同年底,宋夏双方终于重归和平,确立新的边境。经过了收复河湟以及两次平夏城之战,宋朝不仅没有国内经济衰退,反而国库充盈。

  《宋史》评说,西夏从平夏城战败之后,一直没有再次发动战争,还多次向宋朝请求和谈,哲宗也就停战了。"楶立边功,为西方最。"由此可见,赵煦确实是宋朝很能打的皇帝了,在外交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军事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他方面缺点,宋哲宗用新派人士,贬谪旧党,从而使得当时的党争越发严重,对国力有很大的消耗,也就此埋下了宋朝党争之祸。

  宋哲宗

  为什么仁宗比哲宗的名声好?

  虽然宋仁宗在外交政策上是"花钱买平安",而哲宗就很有魄力,让西夏俯首称臣。但历史上,仁宗的名声一直很好,哲宗的名声就比较众说风云了。

  仁政一直是古代中国所推崇的最高政治状态,在宋仁宗之前,也从来没有人,可以将"仁"作为自己的。虽然宋仁宗没有鲜明的功绩,比不上的开国大业,比不上的字画,但他治下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成绩,!

  就以岁币支出而言,这对当时的宋朝其实并不是沉重负担,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宝元元年(1038年),陕西支出为一千五百五十一万;而宝元二年(1039年)展开后,庆历二年(1042年)陕西支出为三千三百六十三万,几近赤字。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让百姓休养生息,是仁宗最好的选择。仁宗还重视国家的文化发展,使得国内向学的风气愈加良好,中,"宋六家"皆出自仁宗时期。

  《清平乐》中说:"设台谏制度,监督君王执政,约束上位者,是为了避免昏聩、独断、腐败等弊政害民。说到底,维护这种制度,还是为了民生。"比起建功立业,开疆扩土,宋仁宗显然更加看重的是给百宁、安定。还要虚心接受台谏监督,理解言官职责从谏如流。仁宗的这种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和、仁善的品质,为后世的很多帝王作出表率,也为宋朝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

  宋仁宗在位时确实百姓安乐,政治通明,,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仁宗驾崩时,万民痛哭,辽夏之民亦为他祭拜。

  相比于仁宗的好名声,哲宗就很众说风云了。虽然哲宗打败了西夏,收复失地,但在哲宗当政时,新旧党派之争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被激化,愈演愈烈,由此种下了北宋灭亡的种子。

  《清平乐》耶律洪基缅怀宋仁宗

  哲宗名声不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传说其英年早逝,是因为,用现代话说就是"肾虚"。关于赵煦死亡的原因,《元符遗制》中有记载,冬天以来,天气一直很寒冷,然煦就得了伤风感冒,以至于最后药石无医。

  以古代的医疗条件来说,风寒而亡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在《曾公遗录》中有言,赵煦不是因为得了风寒才死的,而是"精液不禁" 。就是说,赵煦有可能是纵欲过度而死,当然,一个皇帝沾染上这种桃色绯闻,名声当然也不会有多好听了。还有记载说,赵煦"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

  由此可见,评判一个皇帝的好坏,要看诸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只看军事上的成就。宋仁宗被西夏吊打,而哲宗吊打西夏,凭什么仁宗比哲宗名声好?

  当然是凭仁宗时的海晏河清,"仁宗盛治"。"仁宗盛治"更是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身居庙堂,却心系民间烟火,这才是百姓心中永远的官家。

  参考文献:

  《宋史》《》《铁围山丛谈》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