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因为汉文帝的圣明大度才成就了他的良臣之路

传统文化 2022-07-07 06:57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带您走进张释之的故事。

  张释之在是非常有名的司法长官,他秉公执法,为人刚正不阿,树立一种“执法如山,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在当时天下人无不称赞,连的也。

  为此张释之与的况钟、的成为中国历史上刚正不阿的名臣典范。

  所谓“君明则臣直”,只有圣明大度的君主,他的臣子才会正直,比如的长处是善于纳谏,御史大夫常常在他面前,刘邦去世以后,周昌在面前却变得支支吾吾,口不能言,因为强硬的吕后并不是当年善于纳谏的刘邦。

  可见一位臣子是否敢于挑战权威,跟他的君主有着密切的联系,张释之正是因为的圣明大度才成就了他的良臣之路。

  初入仕途,直言敢谏

  张释之,今天河南南阳人,他有个有钱的哥哥。张释之成年后,在他哥哥的帮助下,入朝做了郎官(侍从官),由于他太过于耿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做了十年的郎官都没有得到提拔。

  不过他的运气还不算太差,他有一位性格耿直的上司,就在张释之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准备辞职回家时,他的上司向汉文帝推荐了张释之。

  于是汉文帝让张释之做了谒者,其实就是侍从官,只不过比先前的郎官级别高一点,当然谒者一职不是随便给的,要亲自面试。

  在面谈的过程中,张释之对灭亡的一些看法让汉文帝颇为赏识,汉文帝便将他提拔为谒者仆射,一连升了四级。

  不过这只是张释之职业生涯的一个开始,他升任谒者仆射后,便有了与汉文帝接触的机会。

  张释之剧照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到上林苑游玩,他们来到虎圈时,汉文帝便问了上林尉十几个关于虎圈的问题,结果把上林尉问懵了,可能他没有准备,也有可能他是领导,对一些细无巨细的事情并不是很了解,总而言之他没有回答上来。

  这正好给了他下属官员一个表现的机会,当时一位名叫啬夫的小吏立即上前抢答,他对汉文帝提的问题对答如流,让汉文帝颇为赏识,文帝立即下令,让旁边的张释之升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却竭力反对,他说选拔人才看的是综合素质,你至少要看看这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吧,或者考察一下他的道德素养,不能单凭一个人,就提拔他,、张相如都是属于那类不善言辞的人,可是他们对大汉王朝却忠心无二。

  如果啬夫得到提拔,在天下人看来,朝廷需要的是能说会道的官吏,不需要真才实学,这样一来,大家便会学着怎么忽悠人,不求实际,那么这种做法跟当初的秦朝有什么区别呢?

  张释之是在质疑汉文帝的用人政策,但是汉文帝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提拔他为公车令,并让他掌管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帝的御用车道,这个工作可不好做,有掉脑袋的风险。

  此后文帝的大度与纳谏让张释之更加敢于直言不讳,且秉公执法。

  不畏强权,刚正不阿

  汉文帝有两位嫡出的儿子,分别是皇太子和,刘武是窦皇后最喜欢的儿子。

  一次刘启兄弟俩一起入朝,经过司马门时,他们没有下车,而是直接借用天子的御道,这可犯了不敬之罪。

  不过,一般的官员不会过问皇帝的家事,毕竟刘启是储君,万一得罪了,将来还要怎么在朝中生存。

  可是张释之顾不上那么多,他立即把两位皇子扣了下来。

  而且张释之给两位皇子扣上不敬之罪,跑到汉文帝那儿弹劾他们。这件事当时闹得人尽皆知,连身居后宫的薄都知道了。

  薄太后爱孙心切,她立即召来汉文帝,并质问此事,文帝并没有多言,只是一个劲的往自己身上揽责任,他说是自己教子无方,都是自己的责任。

  后来薄太后出面,刘武、刘启才顺利入宫。

  司马门事件让汉文帝一家丢尽了颜面,毕竟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事情难免有些让汉文帝难堪。

  但是汉文帝却没有责怪张释之对权贵不尊,反而对张释之不畏惧权贵的胆魄非常赏识,为此汉文帝提拔张释之做了中大夫,不久又将他提拔为中郎将。

  此后张释之更加尽职尽责,遇事不徇私,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

  力劝俭葬,升至高位

  汉文帝从即位开始就修建自己的陵墓,这也不奇怪,古代向来有“死者为大”的说法,他们非常重视葬礼。

  一次汉文帝带着慎夫人、朝中大臣一起到霸陵游玩,文帝登上霸陵,遥望远处,回过头对大臣们说,我要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用碎苎麻丝堵住缝隙,最后再浇上漆,我就不相信谁能盗走我的陵墓。

  大臣们听后都说:“皇上所言极是,陵墓就应该修建得牢固些。”

  唯独张释之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防止盗墓不在陵墓是否牢固,而是里面有没有盗墓贼想要的东西,如果里面放满奇珍异宝,就算你把整个山都封固起来,也挡不住盗墓贼好奇的心,人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只有陵墓里没有大家想要的东西,才不会被盗。

  古人非常注重自己的身后事,我们如今到西安看看陵就知道了,俭葬对于一般帝王来说很难办到。

  但是汉文帝却是个例外,他对张释之的提议大为赞赏,他不仅采纳了他的建议,还提拔他为廷尉,也就是全国最高司法长官,这下张释之可算是平步青云了。

  我们从俭葬一事可以看出汉文帝的格局,他并没有因为一己之私而责备张释之,他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考虑问题。

  在司马门事件上,他看到了一位的良臣,在霸陵俭葬一事上,他看到了一位利民利国的良臣。

  如果这位执法严苛的良臣担任司法长官,那么便会让政治生态更加清明。

  最终汉文帝为了法治国家的公平公正,提拔张释之做了司法长官。

  张释之在廷尉一职上秉公执法,彰显了朝廷的政治清明,也为他赢来了“司法为民”的美誉,自此他光荣的纳入史册。

  可以说是汉文帝的大度与理智成就了一代名臣。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