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被尊称为“艺祖”?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赵匡胤汲取唐五代以来、政变频繁的历史教训,实行扬文抑武的国策,以期达到长治久安。《》论云“方是时也,天将去唐,诸盗并出,历五姓,兵未尝少解,至宋然后天下复安。”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他对身边的武将颇有戒备之心。
《宋史》记载了宋太祖与石守信的一段对话“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宋太祖对握有重兵的石守信坦言担忧政权的更迭。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从唐五代到宋初,军事政变已经形成了传统,如唐太宗发动“”,发动“五王政变”,时有“”,尤其是从907年杀到960年赵匡胤废恭帝这短暂的53年中换了6个政权,非常频繁。历史会在重演吗?宋太祖的应对之法就是“”。《宋史》记载宋太祖对石守信的劝告“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不够,他还要求武臣读书。他于建隆三年(962)对待臣云“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又于乾德三年(965)云“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宋代统治者大重儒者。宋太祖自己也“晚好读书”是宋代皇族中大张旗鼓倡导读书的第一人,开了宋代扬文抑武风气。
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影响下,宋太宗继而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宋史》记载宋太宗“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其嗜学可见一斑。宋太宗尝谓近臣曰“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朕每退朝,不废观书,意欲酌前世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宋太宗以文治国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从书籍编撰上来看,宋代的“四大部书”在太平兴国年间就编成三部,尤其是《太平总类》修完时,宋太宗命史馆日进三卷,用了一年功夫,终于读完《太平总类》,赐名为《太平御览》。
为了鼓励士人读书,宋代不断扩大名额。由于科举录取名额有限,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宋代统治者不断扩大科举录取名额,使士人看到读书的好处。《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雍熙二年(985)正月十八录取四百五十八人。这一年是扩招的开始,从此宋代每次的科举录取名额都是唐代的数十倍,充分表明了皇族对读书人的优待。
,《宋史》论云“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这里艺祖指宋太祖。艺祖原是尧的祖先死后的神主美号,《宋史》尊称宋太祖为艺祖,并指出宋代尚文的风气源于宋太祖扬文抑武的治国韬略。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