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真的是被历史高估了吗?若他不死,唐朝将在他手上走向
大家好,说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说起大唐盛世,那是使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感到无比自豪的时代,开元年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也因此永远的成为的符号。到了后,唐朝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唐朝前中期的强盛和中后期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围绕着唐朝,仍然有许多说不尽的话题,其中、和唐宣宗这三位传统史家认为的中兴之主就是其中很著名的话题。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唐宣宗李忱。
李忱是唐宪宗第十三子,母亲是以叛臣眷属的身份被没入宫庭的,所以李忱相比起唐宪宗的其他皇子要平庸得多,由于平时话不多,所以宫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聪明。和唐武宗常在宴饮集会的公开场合强逼李忱说话,但是李忱却始终保持一副的样子,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连英明神武的唐武宗都没把李忱当一回事,心里也有些看不起他。
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各种势力在唐朝宫廷里展开博弈。在唐武宗病危的时候,宦官马元贽认为李忱相对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就立他为皇太叔,李忱就这样成为了唐宣宗。
唐宣宗即位后一反常态,根本就不像是一位柔弱的,经常读《贞观政要》,勤于政事,将权力紧紧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显示了作为一代天子的王者气度。从这时候起,所有人都明白之前的李忱只是通过装傻来保全自己,眼前的这位皇帝绝不是可以轻易欺负的昏君。
于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历史似乎又重新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然而,当我们仔细去了解唐宣宗即位后的一系列作为后会觉得大跌眼镜。
唐武宗在位的六年使唐帝国有了一些起色,按道理唐宣宗如果在唐武宗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唐朝的统治基础将会进一步加深,唐朝后期的国家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可是唐宣宗最关心的事情并不是国家的兴衰,此时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迫害政敌上。
按照辈分来讲,唐宣宗是唐武宗的十三叔,唐宣宗认为自己是唐宪宗的继承人,因此他不可能承认自己的皇位是继承唐武宗的,因此他对唐宪宗展开了大规模的造神运动,对唐宪宗元和年间的大臣进行封赏,同时以唐宪宗去世时的谜团攻击,并以此试图完全否认唐穆宗、、唐文宗和唐武宗四朝的合法性。而李德裕以及李党的一些重臣由于在唐武宗年间很有影响力,唐宣宗出于对他们的恐惧以及立场的不同,于是将他们都赶出了朝廷。唐朝政府一时间没有同样有能力的官员代替他们,所以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否定唐武宗一朝,唐宣宗重新恢复了佛教,这样一来就使得唐武宗的努力失败了,然而佛教势力的恢复带来的却是寺院经济的恢复,这样一来唐朝的财政收入再一次受到了宗教势力的干扰。同时冗官现象也日益严重,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唐宣宗将藩镇的山泽之利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各个藩镇都因此对政府不满,加深了地方和中央的对立。
与此同时,牛党和宦官集团把持朝政的现象已经难以扭转,唐宣宗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也越来越难以真正掌握实权。
这些因素,都使唐帝国离毁灭的道路越来越近。
传统的史家认为唐宣宗最著名的政绩是收复河湟,但是这一事件却并不能体现唐宣宗的作为,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说一下这一事件。
由于末代赞普朗达玛被佛教僧人所杀,由于死后没有儿子,达玛死的妃子联合宰相拥立达玛死的侄子云丹当傀儡,结果陇西大将论恐热不服,举兵反抗并击败了云丹的军队,但是却被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击败,吐蕃就在这样的内乱中灭亡。唐宣宗五年,也就是公元851年,此时的吐蕃已经灭亡多年,张议潮抓住这个机会收复了河湟十一州,吐蕃人在河西的影响被进一步被削弱,唐帝国的国势因此得到了部分恢复。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唐宣宗和吐蕃人的任何博弈,唐宣宗在这一事件中扮演的是白白捡到便宜却不用任何付出的角色,因此我们说收复河湟的功臣只能是张议潮。
在唐宣宗死后四个月,浙东的裘甫之乱就开始了,此时的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昏君,这场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拉开了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序幕。
这些就是唐宣宗年间的基本情况。
因此,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唐宣宗虽然被称为"小太宗",但是实际上唐宣宗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唐宣宗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暂时稳住局面,然而这个时期绝不是一个可以和唐宪宗元和年间以及唐武宗会昌年间相提并论的中兴时期,而且恰恰相反,唐朝真正灭亡的倒计时就是在唐宣宗的大中年间。
唐宣宗就历史作为和影响力而言算不上是明主,他是一个很有城府、对权力十分渴望的君主,玩政治权谋很有一套,但是在治理国家上却没有多少本事,这一点还不如明世宗。他无力处理唐朝的任何一个问题,只能看着唐帝国走向,如果他生活的时代提前一百年,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