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明明知道于谦的死是有冤情的 明英宗为什么不给他翻案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1457年的北京城,这一天北京城哭声一片,因为就在这一天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于谦被杀,而于谦身前为官清廉深受百戴,又在当时取得了的胜利,可以说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而就是这样子一个人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冤杀,这怎能不让人心痛,而于少保最终也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石灰吟》。
历史对于少保是公平的,当初陷害于少保的三个人后来也没有好下场,石亨、、后来都相继被收拾了。
这场阴谋背后最大的主使者就是明英宗却明知道于谦有冤情却到死都不肯给于谦翻案,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明英宗真的是个昏君。直到后来明英宗去世,继位,他一登基就平反了于谦的冤案,至此这桩冤案到此了解,而于谦的家人也得以赦免。
到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明英宗为什么不肯给于谦平反呢?就算他前期受石亨等人蒙蔽好了,到了后期也已经向他陈述了于谦的冤屈,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替他翻案,他还是没有这么做,那么这明英宗背后打的究竟是什么小九九,以至于明知道于谦的冤屈还不平反?
天子的权威不容侵犯就算是错的也是对的
中国古代天子的形象就一直是一个神圣的不容侵犯的样子,而自“,独尊儒术”之后天子的高度更是到了一个“皇权天授”的境界,这一系列的事情让天子近乎有一种错觉,就是自己不会犯错,就算全天下的人都错了,错的也不是我。
比如《王朝》之中老师饰演的康熙就说过这么一段话“他们可以认,可是朕不能认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背后的含义就是假设他认了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昏君,一个不辨忠奸的人,明知道祸国殃民却还是将他放在了这么高的一个位置上,那么这天子形象何在呢?长久以来所树立的英明神武的形象不就毁于一旦了吗?
而明英宗不平反于谦也是同理,如果明英宗主动的承认了是自己错杀了于谦,那么就表明他不辨忠奸,明知道于谦是一个忠臣却还是要杀,那么他的形象又会毁于一旦,本来当年他“”就让他颇受非议,如果再出这档子事,那么他的脸面还往哪放呢?
所以明知道于谦的冤屈却不能替他平反,就在于为了他自己的天子形象考虑,明知道这是错的也要贯彻到底,说白了就是要面子,而这也是儒家的一部分糟粕文化所导致的。
真正英明神武的却是敢作敢当的,我们会发现历史上那些真正英明神武的皇帝发现自己错了也会勇于承认错误,知道自己错用了李信导致大败,他并未一股脑的将过错推到李信身上,而是自己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并主动向道歉。
汉武帝晚年看到了自己长期对匈奴的战略导致百姓困苦,民生凋敝,于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下了“轮台罪己诏”,他们的天子形象遭到了亵渎吗?没有,所以明英宗还是因为自己面子上过不去。
替明宪宗朱见深考虑,让他收买人心
而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就是替自己的后人收买人心,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见。
比如李世民在位之时无端贬斥了名将李勣,他真的是因为李勣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吗?非也,相反由于太子当时政绩平平,他必须要在自己登基之后给臣子立恩,才能让那些臣子死心塌地,而李勣就是给李治立恩用的。
而明英宗同理也是如此,朱见深这个人有太多的毛病,比如口吃以及喜欢比自己大十几岁的等等,这些都足以让他遭到诟病,所以朱见深一上位必须要做出点成绩才能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而平反于谦的冤案正好可以让他迅速笼络朝野的人心。
毕竟于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平反于谦之后让大臣可以意识到这个皇帝还是个明事理的,也树立了恩典,这些都足以帮助明宪宗坐稳皇位。
所以明英宗至死不肯平反于谦的背后也有一些小九九,很多人将其定义为一个好人,在此小编只能说如果他真的是好人是不会杀于谦的,只不过我们都被明英宗蒙蔽了。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