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准冤死他乡,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人,不仅文采非凡,与、张仁愿两人并称为“渭南三贤”,他所写的诗文意蕴深远,词句新颖,非常受人追捧,但他最突出的并不是自己诗词,而是政治才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可见寇准此人有堪比魏徵之才。寇准官至宰相,为时期的大宋立下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下场却是十分凄惨。
少年得志入仕途
寇准并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家中祖辈还曾在西周时期担任司寇的官职,后来以此为姓。寇准的父亲寇湘是时期的,后任国公,、官宦世家,出生在这样环境下的寇准,似乎就注定着他的不平凡。
寇准少年时,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通读《春秋》等典籍。寇准不负众望,在十九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在当时宋太宗选拔进士是要亲自面试的,可能是觉得年轻人难当大任,所以通常对太年轻的人不予录用。因此有人就告诉寇准,报年龄时多报几岁,这样被录用的概率会大一些。寇准严词拒绝,他说:“我刚刚要踏入仕途,怎么可以去欺瞒陛下呢?”好在,寇准最终还是考取了进士的功名,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远去巴东担任了一个知县。之后又步步晋升,从一个小小的知县,成为了尚书虞部郎中,最后变成了一朝宰相,寇准在政治方面的确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才能。
敢于直谏留清名
寇准为官忠正,敢于直言进谏,也不怕得罪皇帝。在《》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寇准向皇帝直言进谏,但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十分不高兴,甩袖离去,但是寇准却上前一步,抓住了宋太宗的衣角,不让皇帝离开。宋太宗将寇准的话听完,又是气恼又是高兴,气恼的是寇准如此大胆,高兴的是寇准直言进谏,是一位可以信赖的忠正之臣。而寇准也的确不负宋太宗所望,在朝中仗义执言,不与奸佞同流合污。
宋淳化年间,出了两件贪污受贿的案子,一人受贿较少,却被判处了死刑;一人受贿额数较大,因为背后有人做靠山没有被惩处,不久之后还官复原职。寇准知道此案之后,就借机在宋太宗面前禀报此事,宋太宗知道后,立即下令严查此案,又对牵涉案中的官员加以训斥。寇准性情刚正不阿,是朝臣之表率,但也由于这样的不凡的才能与刚正的性格,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蒙冤遭贬客死他乡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后,太子继位,史称。起初,宋真宗对于这位正直的大臣寇准也是十分信任,对他十分尊重。真宗继位后不久,辽国与大宋之间就爆发了战争,宋军在高阳关一役中惨败,使得辽国士气大增,征服的野心急剧膨胀。朝廷内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开辽国的锋芒,宋真宗也有所意动,但在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自领兵出征,寇准也追随在侧,以宰相的身份上了前线。
在战场上,寇准凭借自己过人的智谋,立下了不少功劳,还带领将士打赢了几场仗,眼看有望收复故土,但真宗在宫中长大,看见战场上的腥风血雨,心生胆怯,便派人议和,并签订了在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但也是因为这样,主战的寇准就受到了大臣们的抨击和打压,连真宗都与他有了隔阂。
当初主张迁都的大臣们曾经被寇准说是“罪可斩首”,因此对寇准十分记恨,便趁机在真宗面前搬弄是非,说寇准的坏话,真宗对寇准就日渐疏远了。没有了真宗的信任,寇准在朝中更加势微,在景德三年时就被免去了宰相的官职,发配到陕州去任知州,之后几年又辗转在几个小地方当了地方官,与当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简直是云泥之别。
天禧三年时,奸臣突然主动要求寇准回朝继续当人宰相,俗话所:“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丁谓此举看似将寇准迎回了朝堂,其实是另有图谋。他希望寇准能够支持他,那么他就可以借助寇准的声望,进一步掌控朝廷。寇准如此刚直,又怎么会接受丁谓的拉拢。
丁谓恼羞成怒,对寇准进行攻击,污蔑他密谋企图造反,造反的罪名可不是什么小罪,这使得寇准又一次被罢相,含冤受屈被驱逐出京。后来丁谓得势,成了宰相,对寇准更是一贬再贬。
公元1022年,寇准又被贬到雷州担任官职,到了之后,发现连个可以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好在当地百姓敬仰寇准为人,为他盖了一座屋子,供他居住。次年寇准因为忧思深重,卧病在床,没过多久,就病死在了雷州,他的妻子希望他落叶归根,能够带着他的尸骨回到故乡,可是路途遥远,走到洛阳巩县时就没有了盘缠,只好将寇准安葬在了洛阳。一代贤相,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冤死于他乡的下场,真是可悲。
好在,为寇准沉冤昭雪,才没有让寇准死后都一直背负着这冤屈,也洗清了他的污名,这才让后世的我们可以了解寇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