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没有学朱元璋一样赐杀功臣,为孙子铺路?原因是什么

传统文化 2022-07-06 22:03传统文化www.ettschool.cn

  你们知道为什么没有学一样赐杀功臣,为铺路,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为您讲解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之后,朱元璋分别在洪武三年(1370年)和洪武十四年(1381年)两次大封功臣为公侯。

  洪武一朝的这些功臣们,以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公邓愈 、公常茂(之子)六公爵为首,之下还有侯爵如西平侯、吉安侯陆仲亨、长兴侯、靖海侯吴祯等,伯爵如诚意伯刘基、忠勤伯等,再加上子爵、男爵等,共有一百多人。其中徐达和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死后还被追封为王,恩宠不可谓不厚。

  在立朝之初,朱元璋对这些功臣们恩宠不可谓不厚,允许他们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家族与国同休,对他们及其子孙违法乱纪的过错,往往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如对常遇春之子常茂,朱元璋不仅让他和自己的儿子、朱棣等人“同处读书”,“同处饮食”,就连他“奸宿军妇,及奸父妾,多般不才”,也都没有追究。

  不过后来为了给儿子朱标,尤其是给年幼的孙子铺路,才开始大肆诛杀功臣宿将,仅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案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案两个案子,他就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列侯陆仲亨、定远侯王弼等几十位开国公侯,处死了近五万人,以至于“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在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的和两口子够狠的了,杀的大臣们加起来也没有朱元璋多。

  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的朱棣,在晚年其实也面临着跟他父亲朱元璋一样的情况太子朱高炽体肥多病,恐怕命不长久,皇太孙年幼,和当年的朱允炆一样,也不过刚刚二十多岁。但朱棣却并没有选择像朱元璋那样,大肆诛杀功臣,为子孙铺路,这是为什么呢?

  是外部环境不允许。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他晚年时认为天下已经完全平定,不再需要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们了,所以杀了也就杀了,省得留下了万一造他们老朱家的反。

  朱棣则不这么认为,他年少时就跟着徐达、冯胜这一帮叔伯们骑马打仗了,建立后,也是被派到北京来守卫边疆,靖难之后更是五次亲征漠北,平定安南交趾之乱。直到他临死前,蒙古部都没有被肃清,所以哪怕为了防备外患,朱棣也不会杀了手下的功臣们。

  是朱棣之子朱高炽毕竟没有死在他的前面,皇太孙朱瞻基也毕竟不是朱允炆那样的蠢货。朱棣生前,太子朱高炽多次监国,在众臣中威望极高,皇太孙朱瞻基多次随朱棣征讨蒙古,文治武功都是不俗,他们自己有本事,就不需要朱棣为他们操那么多的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靖难之役的教训。朱元璋当年大肆诛杀功臣,只为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善于防守的长兴侯耿炳文(后来还被朱允炆自己废掉了),结果朱棣起兵靖难,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能打过他的,生生地让“以天下制一隅”这句话成了个笑话。

  试问,朱棣自己就是靠着“朱元璋诛杀功臣”才造反当上皇帝的,自己又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如果他真这么干了,长于兵事的汉王朱高煦很可能也会和他一样,靖难,抢了侄子朱瞻基的皇位。

  就像《大明风华》里演的那样,历史上朱棣没有诛杀功臣,文臣武将们对皇帝朱瞻基也是极为认可的,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朱高煦再造反,简直就像个笑话一样,一听说朱瞻基,一仗没打直接就投降了。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