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为什么会支持建文帝削藩?原因是什么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黄子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这场战争的实质,其实就是一场统治阶层内部的战争。
是当时的燕王眼看不到一年的功夫,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纷纷被削。
故而为了反抗建文帝的强势削藩,这才打着“”的旗号发起政变,直到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登基称帝,是为。
但问题是在这场政变发起之前,建文帝才刚刚登基不久、立足未稳,且明朝的众多藩王,尤其是驻守在的藩王,几乎各个坐拥重兵。
就像史书所说的,燕王朱棣坐镇北平,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宁王朱权更是“统塞上城九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他九边藩王也不外如是,几乎都符合史书那“皆有重兵”的评价。
很明显,在这种局势之下,根本就不适合以太过强硬的态度去强势削藩,身为东宫伴读,陪伴建文帝多年的黄子澄不可能不清楚。
那他为何还主张削藩,而且是这种强势的削藩呢?
明初藩王只有领兵权
这其实还要从身上开始说起,分封制作为一种引发了乱世局面的制度,其所具有的那一系列弊端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分封藩王之时,其实就已经考虑到了日后藩王势大的可能,所以并没有完完全全的照搬分封制度。
而是让这些藩王“止建番号,未曾裂土”,顾名思义,就是给了这些藩王领兵权,却没有分封土地。
与此,对于藩王所统领的兵马数量也是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每王府设三护卫”,也就是六万人左右。
换言之,即便是九边重镇的藩王因为连年征战,实际统兵人数跟这个数据略有出入,但也势必不会太过分,几乎不可能出现一个藩王拥兵十几万甚至以上的事件。
反观明朝自身,截止洪武末年,光是守卫京师的京营兵力就有48护卫左右,近28万人,而且还包括神机营这样的精锐。
分散在明朝全境诸多卫所的兵力更是达到了150万以上,总兵力直逼200万。就这还没算那同样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兵力、乡兵什么的。
黄子澄主张强势削藩的实质
黄子澄之所以主张强势削藩,基本也都是凭借这一点。
毕竟在明太祖朱元璋那分封制度的影响下,明朝的“分封制”其实已经不能说是分封了,所谓的藩王也基本都是一些流着明朝皇室血脉的“武将”而已。
而且只有领兵权,真正的“调兵权”其实还都集中在明朝的“兵部”之手。
就算是藩王把那些兵力都培养成亲兵也不要紧,在没有封地的情况下,藩王的兵力想要补充都难,因为他们所驻守的土地也依旧还是明朝的疆域。
一旦在当地招兵买马,无疑就是坐实了“造反”这一谋朝的罪名,先不说很难获得百姓的支持,当地招募的那些兵力能挡得住明朝京师那近28万的精锐吗?
毕竟建文帝登基称帝的时候,一方面明朝境内正是一副“洪武之治”的盛世之景,百姓在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之下,这才刚刚摆脱了末年那乱世的阴影,压根就不愿意打仗。
一方面则是“造反”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在道德和律法上都过不去,藩王造反,那也就等同于想要破坏百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
自然就更不可能去支持。
再加上黄子澄所提出的削藩意见中,起初所削的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也都在任期做了不少的不法之事。
削藩也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而且相比于西汉时期的,明显难度就要更小。
所以,若是不算后续发生的一些事情,光是考虑黄子澄削藩意见的可行性的话,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无论是在封建时期的道德标准上还是律法上都能行得通。
至于后续靖难之役期间所发生的宁王被软禁北平、一些藩王选择了中立,明朝廷内部出现了叛变等诸多变故,就都是后话了,这里暂且不提。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