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看重骑射技术?连皇帝都精通骑射
历代帝王降骑射看的非常重要,并将“国语骑射”作为之根本。其太祖以先祖遗甲13副,兵百余人开始进行统一女真各部,虽力量单薄,但其强悍英勇,精于骑射,每战身先士卒、舍生忘死,以英雄的气概和精湛的弓矢技艺率领军士创建“大金”,改元天命,成为清朝时代崇尚骑射武功的奠基人。今天的嘉德日历就来跟您聊一聊那些擅骑射的帝皇们。
努尔哈赤统领是一位“勇力铁伦,步射、骑射矢不虚发”的历史人物。《大实录》曾记载:“太宗所贻弓,壮士不能开,矢长四尺余。”多次统帅击败明军,深人腹地,并于1636年改国号“大清”,建元崇德。在回顾满族和八旗军的发展历程中,皇太极说:“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不断强调:“我国家以骑射为业,若弓矢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呼!”还曾下令:“子弟辈壮者当令以角弓铁箭习射,幼者当以木弓柳箭习射。”同时以身作则,亲率臣下至演武场较射,还令诸旗下王公贝勒等“各率本旗护军较射”。皇太极曾对骑射不精的八旗官员阿阿巴泰进行怒斥:“若不亲率士卒骑射,教演精勤,孰肯专心嘻武事,平日即未娴熟,一旦遇敌,何以御之?”周皇太极主政时期正式定制“国语骑射”为世代遵守的国策和家法,为后人沿承。
帝自幼精于骑射,弓法娴熟。在入主中原后明确规定:“凡八旗官兵,皆训以骑射”;顺治七年三月曾谕旨:“我朝原以武功开国,历年征讨不臣,所致克捷,皆资骑射。今幸荷天麻,得成大业,虽天下一统,勿以太平而忘武备,尚其益习弓马,务造精民嗣后满洲官民,不得沉缅嬉戏。”令大清不论少长贵贱都要专心骑射;士人应试必须先考试骑射方能人围。因八旗是以满族为核心兼蒙古、索伦、锡伯等诸多民族,使骑射尚武之风以国家政令为背景在众多民族中广泛盛行。清帝借助“骑射实力”迅速消灭南明、大西、,为全国的安定统一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继先祖骑射技艺,为人称道。其建立木兰围场,召集满蒙贵族一同射猎,达到不忘家法和满蒙连亲的目的。据《实录》载康熙射猎出众,“用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可胜记矣”。行围中遇,他人“不能走下滑时,皇上身躬步行或骑马上下如走平地”。在各处巡幸时常亲自阅视八旗官兵步射,“善射者记名”,以备升迁。不断告诫八旗子弟,要维护以骑射为中心的武功国策,以保持八旗锐气和持久的战斗力。康熙时期,清政府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侵略,同时康熙帝三次亲征准噶尔,粉碎噶尔丹分裂祖国的阴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帝也多次告诫满族贵族和八旗官兵:“凡满洲,以骑射为本……(八旗官兵)须马上射箭放枪,诸令兵丁加意熟悉。”其在位13年中,因未去过木兰围场,使有些八旗“庸劣无知之官员”以此为口实进行责难,雍正对此颁发谕旨,再次强调加强武备:“皇考慎重武备,每岁巡行边塞。校猎讲武事,联年来未一举行。而庸劣无知之官员,及怠惰不堪之兵丁,颇有以联不往为是者。此皆愚贱之人,偷安自便,不知大体之论。国家武备,关系紧要,不可以日废弛。肤之不往,乃联不及皇考之处,联自知之……联则从朝至夕,尚恐经理未周,实无暇及于校猎。”此后武官和旗员在被引见时,都要试以骑射,根据水平决定是否录用。
乾隆皇帝自幼受康熙栽培,多次与康熙行围射猎,在驰骋围场,勇射猛兽中练就遇事不惊、临危不惧的品质。据《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到每年秋天,天气肃爽之时,便在畅春园门侧匀射。“发二十矢,中者十九,侍从诸臣无不悦服”。在行围打猎中“亲射野猪糜鹿,矢无虚发”。在其即位后地维护骑射这一八旗国策。乾隆十四年五月在一次文职人员引见中发现他们“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十分恼怒,认为这是“平日不事操练所致”。为此颁发谕旨道:“骑射为我朝根本,一切技艺尤赖熟悉”,要求侍卫大臣,八旗督统,护军统领等对八旗“嗣后勤加训练,务期精善”,并警告道:“倘仍前懈弛,未勤纯熟,除将该官治罪,该管大臣等并议处不贷。”乾隆皇帝深感王公贵族风气不正,更感到满族的骑射、服制和语言有丧失的可能,他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温了《太宗实录》,强调满洲“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要求王公大臣及大小官员“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并命将圣谕刻《训守冠服骑射碑》等碑,立于紫禁城箭亭、西苑紫光阁、侍卫教场和八旗教场,“以昭肤诏述推广之意”,使诸王贝勒和八旗官兵“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乾隆命满洲师傅教授皇子、皇孙“习国语及骑射等事,薄暮始休”。常在行宫“坐校射,皇子、皇孙以次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