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攻打楚国为什么要六十万大军 不然结局就可能像白起一样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灭楚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引言、、、王翦。这四个人都是战国时期出了名的能打能抗,白起人送“人屠”的外号,毕竟能斩杀四十万大军的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廉颇七十多岁还征战沙场,在战场上力挽狂澜,也绝不是如人所描写的那般“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那般年迈衰弱,而其余的两位的实力也是不可小觑,旗鼓相当。
秦国有白起、王翦二位大将,赵国有廉颇、李牧二位大将,为何却是秦国成了最大的赢家呢?这其中就有很深的渊源了。在四位大将中,如果非要比战场上的军事实力,王翦自然是比不过其他的三位的,论智谋智慧,在乱世中明哲保身王翦是当仁不让的,他的结局也是四位大将中最好的。
兵者,诡道也!打仗也许不用使用蛮力,用智谋也照样能获胜,而很多兵书上的策略用于生活一样也是能行得通。王翦最出名的就是“攻打”,李信只要20万军队,而王翦却要60万军队。最终,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让只要20万军队的李信带兵攻打楚国。而王翦也非常聪明,知道自己被老板轻视了,于是便找了一个借口回家养病,完美地避开了“背锅侠”这一名号。
当时的李信就和现在很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迫切地想要得到领导的认可,想要得到认可,就得先干一番大事,李信年少轻狂,如同打鸡血般,当真以为就20万军队能打国,于是带领着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颇有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认为自己能干成一番大事,最终能成为秦国最得力的大将。
毕竟李信是,刚开始的时候将士们士气高涨,所向披靡,一路高歌,战争的胜利更是给李信打了鸡血。不知为何,李信即将逼近楚国的首都,胜利就在眼前时,李信却不进攻了,反而带领着大部队返回,最终被楚国的军队包抄,这一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李信输了,铩羽而归,这让嬴政很不爽,最终李信被王翦取代。
其实战争的失利,并不能完全把责任推卸给李信,失败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所以李信是秦国最大的背锅侠。王翦不像李信一样野蛮莽撞,他是经历过血腥风雨的人,看透了战场厮杀,悟出了生命真谛,不是嬴政没有大将可用,王翦定不会趟这浑水。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出发前为了保障自己以后的生活,狠狠赚了嬴政一笔,才心满意足地上战场。
上了战场,王翦并不急于打仗,就一直和楚国耗着,而楚国的大将项燕很是纳闷,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王翦耗着的原因。古代打仗讲究敌不动我不动,项燕看见王翦不发兵,他也不发兵,疑心有诈。楚王等不及了,毕竟在之前项燕凭借着自身的能力打败了秦国的大将李信,按理来说打王翦也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于是便催促着项燕出兵。
项燕无法,最终只好贸然进攻,却不料王翦早有准备,把项燕打得措手不及,最终被王翦大败,挫败了楚国军队的士气,差点使楚国的军队一蹶不振。王翦凯旋,然后又得到了一大笔奖赏,可谓是名利双收。王翦要60万军队,和李信要的军队相差了3倍,难道真的是王翦胆小懦弱吗?不是,他不过是实事求是,嬴政答应了,那么他就可以打,不答应最多不过是丢了面子还落得清净。
王翦情商智商双高,不仅能明哲保身,又能收获名利,也算是一大赢家。而嬴政也是一代明君,虽然被后世抹黑,也不可否认他的功绩以及他的人格。如果当时王翦碰上的是,在李信提出攻打只要20万军队的基础上,要求60万军队,恐怕他的结局就和白起一样了,在那个人口缺少的年代,不管是君王还是百姓看来,这60万军队的要求的确是过分。
自古以来功高盖主,很多大将虽然享尽荣华富贵,最终还是会被扣上无须有的罪名,。白起自刎杜邮、廉颇客死异乡、李牧一生未尝败绩最终却死在自己人手中,结局实在是可悲,我们再反观王翦,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死因,有很多线索指明他是病死的,没有遭到迫害,没有遭到追杀,比起前三位,可谓是大幸。
王翦的一生都在周旋,不过他的后代就不像他一样幸运了,没能继承到他为人处世的精髓,的结局都很悲惨。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