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起源 日常生活中的筷子是怎么来的?
筷子的起源筷子在古书中又叫箸,或者可以说,箸是学名,筷子是俗称。箸和筷,字上都是竹,表示它通常都是由竹子做成的。箸字下边的者,是煮的本字(见拙著《汉字记》,本文略),筷子即起源于古代的煮。
古人用火把生食煮成熟食,早期多是石煮。例如生活在太平洋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里尼西亚的土著居民,在地上挖个坑,把食物和烧热的石头放在一起,盖起来,靠石头的热量把食物煮熟。
平原印第安人,在地上用四根木棒支起一个架子,架子中间挂一个动物的胃作为皮袋,袋中盛水,水里放上所要煮的肉类或其他食物,然后用烧热的石头不断朝水里放,从而把水加热,热水把食物煮熟。
我国的赫哲族,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用大木盆盛水,先把肉放入水里,然后把烧红的石头迅速放进水里,如是多次后,水沸了,肉也熟了。
显然,烧热的石头不能直接用手去拿,否则,手也变成熟食了。初民就用两根棍棒去夹,用两根棍棒夹起一块石头放入水里,这两根棍棒就叫箸,名称得之于煮。在棍棒夹烧石的时候,动作要快。这是因为,一、慢了,在空气中烧石的热度就会降低,影响煮的效果;二、慢了,棍棒接触热石的时间就长,就会被烧坏,就不能顺利地把热石放进水里。所以在这时,初民们心里想的,手上做的,嘴里念叨的,都是“快、快、快……”久而久之,相沿成俗,这两根棍棒又有了一个俗名筷子。这就筷字下边有个快字的来历。
筷子最初是用来夹热石的,,水里的熟食在很热的时候,也需要用筷子去夹,避免手被烫坏。所以筷子又有了另一种用途夹食物。后来人们受到发,在用餐时,有意识地用两根小棍去夹食物,代替用手直接去抓,这样可以避免手指变得粘乎或油腻,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作为餐具的筷子便流行开来,成为“饮食文化”家族中的一个古老的成员。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