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有着怎样的教育模式 羌族文化简介
学前教育解放后各地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数量逐步增加,规模渐次扩大。不少幼儿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广大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汶川威州幼儿园运用投影仪、录音机,通过看图说话和木偶表演,纠正羌族幼儿的方言土音,发展羌族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扩大羌族幼儿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义务教育为稳步提高小学教育教育质量,各地政府和学校为保证羌民子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针对羌寨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办寄宿制和半寄宿制民族班。具体措施有政府拨专项开办费,按月计发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医疗费,部分学校配备较强师资,购置洗衣机、彩电等生活、设备,为寄宿生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寄宿制和半寄宿制利于相对固定、集中地实施班级教学,便于教师根据需要随时给学生补课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羌区中学教育的提高主要是在建设好师资队伍,办好寄宿制民族中学(班)和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的,还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茂县中学在积极开展电化教育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80年代中期又创造条件建设微机房,逐年添置教学微机并培训专业师资,几年来先后在全部高中班、部分初中班开设微机课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约1400人次接受了微机教学。
由于强调德智体全面育人,加之国家的大、中专招生政策适当倾斜,故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批羌族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
职业教育40多年来,羌区中等专(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至2005年,汶川、茂县、北川等地已有师范、农业、农机、财贸、职教等4所中专。这些学校不仅为羌区培养了大批具有中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备、培养方式较灵活的专(职)业教育系统,走上了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主动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的路子。为加快四川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进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汶川创建了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10余个系和少数民族预科部及干部专修科,为羌、藏、彝等少数民族培养不少中学教师和党政干部。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