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是怎样凭借民族特色发展经济的
1949年以前,还处于宗法封建社会阶段。哈萨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天山山麓和阿尔泰山南坡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哈萨克早已出一整套基本生计模式。他们逐水草而居,视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分冬夏牧营地。也有部分哈萨克族人兼营农业。打猎也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来源的一种补充手段,猎获物由参加打猎者平均分配。哈萨克牧民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马、绵羊、山羊。哈萨克骑马、食马肉、喝马奶。
用马皮制品,马在哈萨克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交通工具除马外,还有骆驼、牛等。哈萨克人民用于生产中的牧羊犬和猎鹰也特别广泛,它们是生产中的好帮手。牧区贫富分化悬殊,少数大牧主拥有数千头牲畜,而大多数贫苦牧民只有少量或没有牲畜。以阿勒泰地区为例,占人口10%的牧主占有50%的牲畜,而占90%的牧民仅占有50%的牲畜。牧场名义上为部落所有,实际为大牧主所占有。由部落头人、宗教上层和牧主所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对贫苦牧民进行残酷剥削。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萨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后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该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于1984年迁回新疆巴里坤地区)、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地区相继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哈萨克的畜牧业在建国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实现合作化以后,采取各种措施,逐步改变了畜牧业的旧面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大发展。
在“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哈萨克族地区大力发展工业,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和独山子油田、伊犁榨油厂、布尔津面粉厂、塔城和阿勒泰的面粉厂、阿勒泰的水电厂等,都是由国家投资在短期内建成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拉山口出境。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在向西开放中处于前缘阵地。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很快。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