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建筑:壮族人习惯的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什么
连山的村寨民居建筑,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为砖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变,村落的布局与房屋结构也起了变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来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为现代建筑理念所替代。
连山壮族居住的房屋在还是“黄茅翠草壮人家”(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任连山县令的孔镛诗句),直到清后期才开始有砖瓦结构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连山县令的李来章(公元1704年)写下了“路由别径过花罗,瓦屋鱼鳞水上多”的诗句。诗中的花罗寨至今犹在,其东南方上游有。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的建筑。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 4件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民俗文化
- 宁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宁波本土特色文化元素
- 有趣又少人知的传统文化 有趣的中华传统文化
- 山西十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山西的民间艺术品有哪些
- 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俗 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民俗
-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 北京有哪些和节气相关的民俗景点
- 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
- 平顶山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平顶山的特色传统文化
- 广西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非物质遗产有哪些
-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 河南最具特色的风俗有哪些
-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 农历的节日按时间顺序怎么写
- 内蒙古民间艺术有哪些 内蒙古民间文化
- 弘扬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 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故事 传统节日的传说和由来
- 北京有哪些传统民间艺术 北京有什么民间艺术
- 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书籍
- 七大民间艺术有哪些 民间艺术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