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法才需要下跪,为何清朝行礼也要下跪呢?
在汉唐之际,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时,通常采用跪坐的礼仪方式,这种礼仪源于日本如今的坐姿。当时,日本通过派遣遣唐使,学习了这种坐姿并一直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跪坐并非真正的下跪,而是当时因为没有桌椅,这种坐姿成为了社会普遍的礼仪方式。
在古时的朝代更迭中,大臣在面对皇帝时,基本采取站立的姿态进行汇报。对于重臣或资深大臣,他们依然可以享有座位的待遇。比如,在宋仁宗与包拯的对话中,两人面对面坐着交流,显示了皇帝对重要臣子的尊重和优待。
在元明清三朝,大臣面对皇帝的礼仪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明朝时期,是否存在跪拜礼仪成为讨论的焦点。在元朝时期,大臣们常常需要下跪,甚至饮宴行酒时也要下跪行礼。明朝建立后,官方礼仪有所变革,朱元璋规定了官民揖拜礼,上下级官员相见只需拱手作揖,百姓见官也不必下跪。在清朝时期,跪拜礼仪被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化,不仅官员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需要下跪,甚至与英国使者交流时也会因跪拜礼仪产生矛盾。
清朝为何强调跪拜礼仪?下跪代表了臣服。清军入关后,满洲要求跪拜他们,以此表达对新政权的臣服。下跪也是对精神的摧残,让人习惯奴隶身份。下跪也是一种奴化教育。清朝作为“小族临大族”,为了维护统治,需要奴化人民,让他们成为听话、不反抗的奴隶。元朝的统治为清朝提供了示范,因此让“中国人”下跪成为必然。
从下跪这一举动中,我们可以反思许多事情。如果连大臣都没有独立人格和精神,那么这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令人质疑。一个无处不跪的社会,民族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难以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虽然如今下跪的恶习已经不多见,但奴才思想仍然深入人心。
有人认为,如果明朝处于清朝时代,面对西方列强时表现可能更差。笔者认为,至少在明朝时期,与世界交流时不会存在像清朝时期那样的“礼仪之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警惕奴才思想的残余影响,努力培养人们的独立人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