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捐官制度下不同管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

历史知识 2025-01-08 18:02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你真的了解捐官吗?奇闻网带你一探究竟。

捐官并非某个时代的特产,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这种现象。早在秦汉时期,捐官主要是捐爵位,这些爵位少有实权。秦朝的爵位甚至卖得十分昂贵,“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相较之下,汉朝的门槛相对低一些。汉武帝为了筹集军费,不仅重用官山海,还出售国家重要物资,这被称为“赀选”。拥有一定财富的人可以通过购买获得虚职,例如“郎”,尽管需要自备车马、制服,但在京城里也算有了一席之地。

清朝却是捐官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无论是没有功名的平民百姓,还是已有功名的想要换岗的人,都可以通过捐官来实现愿望。以李卫为例,他在康熙56年通过捐资成为员外郎,虽然一开始没有实缺,但不久后便得到了兵部员外郎的职位,两年后更是升任户部郎中。李卫因其才干被雍正帝赏识,成为其心腹重臣。他在乾隆三年病逝后,乾隆帝赐予其按总督例的祭葬,谥号为敏达。

康熙、雍正时期以及乾隆晚期前,捐官现象尚不算过分,可视为八股文不擅长的士人们的一种救赎手段。然而到了乾隆晚期,情况变得更为严重,不花钱几乎无法获得实缺官职,每一层级都是明码标价,连最基层的七品芝麻官也不例外。

以下是部分官职及其所需费用:教授(正七品)需2020两;京县县丞(正七品)需2220两;候补教授(正七品)需2520两;七品笔帖式需2540两;候补七品笔帖式需2780两;候补京县县丞(正七品)需2800两;县丞(正八品)需3160两;候补县丞(正八品)需3640两;贡监生需4620两。

那些通过花钱买到实缺的人,自然会视权力为变现的工具,不仅要偿还本金,还要赚取超额的利润。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