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在《杨家将》中的八贤王是个怎样的人?
导读《》中的“八贤王”,是“贤人文化”的特殊造型。他正气凛然,仗义执言,他至高无上,震慑昏君权奸,并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助杨家将一臂之力。八贤王,简直就是“正义的使者”,公平的化身。在此,笔者无意引经据典,考证“八贤王”在历史中的真伪,单凭历史常识来判断,我以为《杨家将》中的“八贤王”不可能在王朝现实中存在。
评书和民间唱词中,一致首肯“八贤王”神通广大。他“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由此可见,“八贤王”之所以有神通广大,是因为得到的特许,而不管是还是,可能容忍这样的“贤人”存在么?任何一个“”,可以安排一个特殊人物制约别人,却不可能自戴紧箍,容忍一个特殊人物监督自己。
若照《杨家将》的说法,宋太祖临死前封儿子为“八贤王”对付弟弟宋太宗是有可能的,但关键是宋太宗赵光义对这样一个时常爬到自己头上行使正义的“贤王”,能容忍多久?史传后来宋太宗逼死了“八贤王”,我宁愿相这段野史,因为它更符合皇帝的本质、宫廷斗争的逻辑。从另一个角度推测,至高无上的“八贤王”不可能永远贤德。包括皇帝都敢打的“八贤王”,谁去制约他自己?他不是不食人间香火的“圣人”,更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还有,失去制约的利益共同体的归属,也很难令贤人公正到底。《杨家将》书中暗表,“八贤王”之所以在关键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除“正义”之外,还有一层微妙的亲属关系。杨六郞的夫人与“八贤王”如同亲兄妹,帮杨家就是帮“妹夫”。这种利益一体化能叫“八贤王”始终不偏不倚么?
在《杨家将》中“智审潘仁美”一章,就很是说明“八贤王”的“跑偏”。“八贤王”与主审官一起,诈潘仁美伏法。《杨家将》原作者的本意,是想说明“八贤王”的“贤德”,为了“公正的审判”,可实际上却恰恰欲盖弥彰露出马脚,暴露出“贤人”跳出来干预审判的“私念”。这等天马行空的“贤人”,对潘仁美这样的奸臣是灾难,而对大宋的国法来说,不也同样的是任由摆弄吗?!评书《杨家将》中的“八贤王”造型,与其说是一个历史人物,不如说是一个民间传说的“贤王理想化身”。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精彩的情节,还满足了国人崇敬贤人的心理要求。正因如此,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八贤王”,才会栩栩如生地到处传颂。不过,可叹的是,这个“完美的八贤王”,满足的只能是民间的想象。
幼稚的“贤人文化观”,把治理社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个别“贤人”身上。忠孝仁义礼智信,是“贤人文化”对入仕者的全面要求。这个要求把“贤人”定位为的“完人”,不仅是苛刻的,而且是不切实际的。定位为“完人”的“贤人”,不单在中国、包括全世界在内,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有“”,有局限性,如果失去制约,“贤人”不会有一个能够“贤到底”。所以,所谓“完美的八贤王”,宁可行其无,不可信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