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新说法,只因错杀马谡?
公元225年3月,蜀汉丞相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之时,此人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故有后来的“”一段佳话。
诸葛亮南征归来,适逢即位,魏国派总督雍、凉兵马,闻之大惊,深恐日后司马懿成蜀中大患,意欲先发制人。
此人说:“丞相刚刚平定南方,军马疲惫,只宜存恤,岂可远征?我有一计,可除司马懿。”
后来此人巧献反间计,曹睿果然将司马懿削职为民。
然而此人在街亭保卫战中的一次失败,导致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志中记载是死在狱中)。
此人就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悲剧的主人公。
网络配图
而诸葛亮在杀掉马谡后,北伐一次次不可避免地以失败而告终。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嫁错郎,或还能改嫁,还有一线生机。入错行,而且还坚持,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马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幼熟知兵法,的马谡,因为先后被和诸葛亮所误而葬送性命,假如遇到知人善任的,假如他的运气好一些,也许他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马谡的悲剧自刘备开始,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史上未载是什么原因,让刘备莫名其妙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
但书中记载,诸葛亮和马谡亲同父子,难道是刘备惧怕军事才能一流的马谡和诸葛亮联合起来,实力更加强大,从而威胁的地位?
而以后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对马谡,他有自己的见解,他对马谡的评价为“匡世奇才”,而且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
街亭一战,事关重大,直接关系到此次北伐的胜败。
深知此战重要性的诸葛亮,为什么不派久经沙场的老将、吴懿、等人担当,而不顾众人的反对,“逆天行事”,一意孤行,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担任大事呢?
网络配图
马谡平常只是作为一个智囊和谋士,虽然从未带兵打仗进行实战,但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太信任了,也想让自己的爱将借此关键一战建功服众,日后好付之重托。
所以在马谡请令的时候,诸葛亮没有拒绝,而是向他讲了此战的重要性,再加上马谡又立了军令状,这就更加增加了诸葛亮的放心程度。
然而,诸葛亮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他的克星老对手司马懿,亲自率二十万大军争夺街亭,别说马谡的两万五千人,就是换了魏延赵云等大将带领全军出战,也不一定是司马父子的对手。
后人都笑马谡,只会,山上扎寨,犯了兵家大忌,是因为战术错误而导致的失败,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更是对一位军事天才的侮辱。
诸葛亮对困难形势的估计不足,才是导致此次失败的关键。
倘若真要以成败论英雄,就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折兵损将,空手而回,最后还在五丈原搭上了性命,你能说诸葛亮没有才能?
你能说诸葛亮战术错误?上天注定司当兴,谁也挡不住,别说马谡挡不住,诸葛亮挡不住,就是椰风来了,也挡不住。
魏蜀吴注定是为作嫁衣裳的。
网络配图
街亭失败,不是诸葛亮用人失误,也不是马谡战术不对,而是因为敌人实在太强大太狡猾,便是听王平的当道扎寨,失败还是必然的,只是失败的过程不一样而已。
可怜那马谡运气实在太烂,不仅输掉这关键的一仗,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而且还立了倒霉的军令状,又不能像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也立了军令状)一样有个带头大哥罩着,加上失败,回去没法和交代,只好大义灭亲,挥泪斩了马谡。
我相信,诸葛亮那一刻的泪水不是从眼里流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
此后,诸葛亮一次次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情有独衷,至死不能释怀。
他临终前一定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当初听劝告不杀马谡,如果幼常一直在我身边出谋划策,为我分担,今天的结果还会是这个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