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有机会当皇帝为何多次拒绝手下劝谏?
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光听听这些名头就足见其份量了。
网络配图
曾经运动浩浩荡荡,席卷而来,定都南京,一时占据大清半边江山,势力正盛,曾国藩带领湘军在1863年攻下南京,规模如此之大的太平天国迅速瓦解,此时的曾国藩可以说已经控制了全国最大的军事力量,军事实力远超清政府了,而此时他的手底下的那些大将也按耐不住,,等十余名湘军大将联合上书希望曾国藩能振臂一呼,学习也来个兵变,黄袍加身,曾国藩却回了一句“倚天照海花很多,流水高山心自知”表面自己不想造反。
那么曾国藩为何有如此实力而不造反?心里又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不懂觉得曾国藩不造反有多方面的原因。
曾国藩是我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是从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走来的,有的忠君思想,而且曾国藩出身普通,父亲只是一个教书匠,能走到如今地位,离不开皇家的恩惠,曾国藩也感念清廷的恩泽,曾国藩自身的追求只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网络配图
,其实朝廷看到曾国藩成长到如今地步,也极为不放心,已经有了后手,例如曾国藩在四年八月打下武汉,朝廷首发一道指令,叫他代理湖北巡抚,结果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诺,非朝廷之福”,结果,只要七天,朝廷就将曾国藩的湖北巡抚撤掉,湘军攻陷天京后,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继而又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承诺,并且在天京周围布下满蒙重兵,科尔沁亲王的马队布置在华夏河南内地,这支部队不同于兵,战斗力极强,监督东南,可见朝廷也是有所防备的,这也使曾国藩不敢草率行事。
最重要的一点是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后,士兵大肆抢掠,获得了不少的财富,湘军已经腐败掉了,士兵们只想着回家好好过日子,而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手上的淮军此时也有相当实力,李鸿章能否力挺曾国藩也实属难料,再加上左宗棠与曾国藩一直不和,他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而且国外的在华势力此时也是决定扶持清政府的,曾国藩也是深知外国的坚船利炮的威力,一旦起兵而得不到外国实力的支撑,必然风险就极高了。
网络配图
,此时的曾国藩看似掌握着远超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但如果真的接受了下属大将的称帝造反的建议,恐怕旦夕之间,他那看似强大在攻陷天京后已经腐败的湘军恐怕就有不少人不愿意跟着再冒风险了,外加国内的如李鸿章,左宗棠之流的夹击,国外势力的使绊子,恐怕曾国藩是难逃兵败身死的命运,正所谓兵无常势,在一些特定的因素下,情形会急转而下,想必聪明的曾国藩也是想到了这些,故没有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