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如此失败?崇祯皇帝自杀后无人跟随
据《明季北略》记载,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两个和尚自愿前来为大明超度,的两大重要部属宋献策和李岩经过此地。岩对宋说“何以戴纱帽的反不如和尚?”宋回答“那些纱帽原是陋品,并不是和尚之品比官员强。”
这段对话,未必是信史,但多少反映当时一些有见识的士人对情感之冷薄的认识。是表面上的原因,本来明室仅仅把八股制艺作为笼络也是控制读书人的手段,读书人也只把它作为敲门砖。所谓忠义之说,远不能遮掩利益驱动的本质。所谓明朝养士三百年的“养”,和用草料养牛马差不多,多数士人哪会给它尽忠?
网络配图
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帝王死于宫外者为“庄”,而自杀很符合“烈”字。既不像那样懦弱,也不像那样残暴,也不像南唐李后主、那样醉心于诗词书画而荒了国政,而是很敬业、颇思进取、一直想匡正爷爷、哥哥熹宗执政时的过失。崇祯的死更具有悲剧意义,比其他亡国之君博得了更多的同情。
明朝养士三百年,大敌当前,这些食朝廷俸禄的人很多都这个样子,可以说这些人无耻、软弱。可他们天生就这样无耻吗?同样是读书人,宋末士大夫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度足让明朝士人汗颜。同样读孔孟书,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昵?这需要比较一下宋、明两代养士的差别。
网络配图
一个皇帝赵呙和相比,同样是自杀,却完全是一番景象,不是凄凉而是悲壮。大明和李自成军事力量的对比,远不如和蒙元军事力量对比那样悬殊。蒙元是在扫平欧亚大陆,歼灭金、西夏,降服吐蕃、大理之后,包抄了疆土狭小的南宋。以武力最鼎盛时的蒙元来攻击弱小的宋,就如今日超级大国美国进攻伊拉克一样,胜负早定。即使这样,南宋独自抗击了蒙元几十年,直到1279年,君臣退守南海边的崖山。蒙元水师逼近,宋军在的指挥下,打了一场惨烈无比的“崖山保卫战”,因力量过于悬殊而失败。丞相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史载“后宫诸臣,从死者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大战中与帝室失散的张世杰知道少帝已死后,领着船队再度出海,航至海陵岛一带海面时遇飓风溺死海中。
张世杰、陆秀夫和在北京就义的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而为大宋殉葬的士人远不止这三人,蒙古兵攻陷潭州(今长沙)时,岳麓书院几百个儒生全部战死。
网络配图
而呢?皇帝自杀时,身边连半个陆秀夫都找不到。清兵南下时,投降的大臣一个接一个,前赴后继。
江南一些缙绅起兵主要是以复社文人做领导,他们大多是不受重用或闲呆在家中的在野知识分子,如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如唐世桢,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清兵下江,跟随唐王抗清,被清廷杖死。《研堂见闻杂录》感慨“忠臣烈士,不出于缙绅,而出于一青衿弟子,不出于食禄大臣,而出于偏藩几日之薄官,其为明朝结三百年之报,惟公一人矣。”而东南文人领袖,口口声声要殉国。待到国亡时,小老婆劝他投河以成大节,钱说水太凉了,以后再说。他最终还是投降了,没当成陆秀夫。连后来的清代皇帝也瞧不起这些投降的大臣,说文人太柔弱,让他们入了(《贰臣传》。
明末文人无耻者、贪生怕死者众多,而整个大明,提倡理学是不遗余力的。读书人从小接受的是做忠臣孝子的名教教育,在旌表贞烈之士上,明代的皇帝花的功夫最多,可是他们培养出许多和钱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