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一直遵守北伐曹魏,诸葛瞻为何又要反对?
大家好,说起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病逝后,独掌兵权,一共出兵北伐了5次,也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在的这几年,蜀国连年征战,劳民伤财;而诸葛亮病逝之后,任职蜀国大将军,也依旧执行诸葛亮的策略,在曹魏灭蜀前发动了11次北伐,成都被攻破时他还在前线打仗呢!按理说,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都要主动出击呢?
小拾认为无非两点原因一是完成刘备“收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二是“王室不偏安”,偏安一隅是不长久的,曹魏迟早都要来进攻,所谓“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诸葛亮就是要用北伐来消耗曹魏,让曹魏无法集中兵力来进攻蜀国。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诸葛亮制定的一项国策,他的儿子诸葛瞻却是持反对的态度。
陈寿《志》中记载,邓艾率领两万曹军偷袭到蜀国境内,大将军姜维还在北伐的前线,慌忙派遣诸葛瞻带兵抵御,诸葛瞻却打了个非常奇怪的仗。
奇怪点一诸葛瞻带兵赶到涪县,黄崇让他分兵把守要地,他竟然不做任何战前准备;
奇怪点二邓艾率领曹军翻山越岭来到蜀地,早已人倦马疲,并且粮草辎重匮乏,一定是急于与蜀军决战的;这时诸葛瞻只要坚守城池不出战,以逸待劳,拖也能拖死邓艾,但他竟然真的率军跟邓艾硬刚;
奇怪点三战前不鼓舞士气,反而说丧气话“内不能除,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国土。”扰乱军心这是一个主将该做的事吗?
诸葛瞻自小聪慧过人,对兵法、书法等领域都颇有造诣,为什么连一个平常人都知道的道理,他一个聪明人会不知道?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也表示不解,他曾考证过,原来是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当年曾在诸葛瞻手下任职,受过诸葛瞻的侮辱,所以才会故意抹黑诸葛瞻。但无论如何,作为史官,那人品还是可以保证的,别人没做过没说过的,他可不能胡编乱造。只是透过一些细节来表达“大义”。
那么问题来了陈寿笔下诸葛瞻所说的“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守国土。”这三大罪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小拾认为陈寿是在说诸葛瞻打仗没本事,还要推卸责任!也就是说蜀国发展到如此地步,怪黄皓,然后赖姜维,才是他自己。
为什么要怪黄皓?
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宦官,在古代宦官几乎没什么好名声,像、之流。黄皓讨好刘禅,让刘禅只知享乐,不理朝政,把责任推给他也无可厚非。不过再怎么样,做主的还是,只是臣子怎么好责怪皇帝呢?所以陈寿认为诸葛瞻说“内不能除黄皓”,其实就是在怪刘禅无所作为。
为什么怪姜维?
因为诸葛亮北伐就已经劳民伤财了,好不容易休养生息几年,姜维又开始了北伐,蜀国国力实在经不起损耗,所以诸葛瞻认为姜维连年出兵北伐时不对的。北伐这个国策是诸葛亮制定的,姜维只是执行者,诸葛瞻只能反对,也没有能力阻止,所以说“外不制姜维”是他的错,就这样甩锅给了姜维。
陈寿在《三国志》表达的意思应该就是如此,小拾看来,诸葛瞻应该没有那么不堪,只是当时蜀国的情况确实如此。刘后主时代,姜维连年北伐,蜀国经济衰败,邓艾率军已经偷袭掉了蜀国境内,蜀国内忧外患眼看就要亡国了。诸葛瞻虽然满腹经纶,但也只是一个没怎么真刀真枪上战场的“官二代”,在这种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