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遗世而独立的名臣,因太耿直屡遭贬官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01
新科集体送行
至道元年(995),东京汴梁郊外西短亭。
杨柳依依,细雨霏霏。
这一年录取的三百五十三名进士,在状元孙何率领下,在桥边送别一个中年文士。
文士两鬓微霜,从容对孙何说“替我谢过苏公。行旅之人,没带笔砚。随手写首诗,就此别过。”
缀行相送我何荣,老鹤乘轩愧谷莺。三入承明不知举,看人门下放门生。
言罢,拱一拱手,大步走下官桥,登上泊在河边的小舟,不再回头。
众举子看着小船漫漫顺河而去。
微风拂面,如人轻声叹息。
其中有位感情丰富的叫窦元宾,忍不住,仰天叫道“老天爷啊!难道这就是的吗?”
举子无不变色。
送别的文士叫王禹偁,字元之。
是当时文坛的领袖级人物。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到地方,地点是滁州,更是边远荒芜。
新科的进士,看到这位传奇色彩的卓越前辈如此坎坷的人生,免不了有,的感觉。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苏易简,时任副相(),特意向太宗请求“王禹偁是诗文的领袖,连连被贬。我想让这一榜的进士们去送一送。”
太宗同意了,这才有众举门送别的一幕。
苏易简这么推崇王禹偁,并不是个案。
后来执文坛牛耳者、都对王禹偁倾心佩服。
老王文章学、,诗歌推崇、。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为前身。”
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
苏轼称他
“以雄文直道独立于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亵玩。”
02
三次贬黜
这样一个遗世独立的耿直大臣,仕途却连连遭受打击,这和王禹偁那种碰上不平的事敢说敢做,喜欢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他进士及第,才华出众,连太宗皇帝都欣赏。
大宋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禹偁却给皇帝上书要戒骄戒躁,反对奢华,皇上您要带头。
灾年来了,他建议大臣们大家减一级工资,用来赈灾。
把大伙儿都得罪了,工资又不是你老王发的,要减你自己减去。
太宗心里不舒服,表面上还容他。
有一回在琼林苑宴会,太宗把他一个人叫到面前,当面说“你啊,文章比得上韩愈、柳宗元。但人太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别人都讲你的坏话,连我都保护不了你。”
把老王感动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性格决定命运。
才在中央工作三四年,碰上一个案子,文学家徐弦被告和侄女通奸。
查无此事,原告尼姑,不知道为什么,上面下令不处分。
在法院工作的王禹偁,上书坚决要治道安的罪,太宗怒了,被贬为商州团练使。
几年后回到中央,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书。
这个写文章的本事,大家还是任可。
摔了一跤,老王却没有学乖点。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一任皇后“”去世。
按照礼仪,太宗的皇位来自于哥哥太祖,太祖的皇后去世,是国丧。
宋太宗却不给皇嫂服孝,百官大臣也没穿孝服。
因为在宋太宗继位这件事上,开宝皇后有不利于太宗的举动。
据说当时宋太祖去世很突然,开宝皇后是叫人去请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
但请的人却叫来了(宋太宗),因为大家都以为太祖的意思是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太宗上位,对待这位嫂子,就薄情了。
朝中大臣都知道内中厉害,噤若寒蝉。
偏偏王禹偁跳出来讲话“开宝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按礼制进行悼念。”
这一回太宗是大怒,这个老王真是不识相!
一道命令,把王禹偁贬到滁州。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太宗去世,真宗继位。
老王回到中央,宰相、不和,老王不客气地点评,左右不是人,得罪了大佬,第三次被贬,这回到黄州,并客死在那儿。
世称“王黄州”。
03
文学雄风
王禹偁是个文学天才。
家里原来是磨面的,勤劳读书,九岁就写文章赋诗词。
宋初的大佬当时在小王家乡济州为官,听闻此儿聪明,叫来小王,你就作一首磨面诗来听听。
小王开口成章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
这诗的格调哲理,老毕大为赞赏。
这是位大才啊!立即让小王到家里来,和毕家的孩子们一起读书。
让他穿读书人的青衫,亲切地称为小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
几年后,太宗皇帝也听到他的名声,叫来试一试,的确非凡。
又提拔一级,赏赐穿大红袍。
按惯例,穿大红袍腰带是涂金银带,太宗特意给他文犀带。
就是。
宋太宗曾经表扬说“老王的文章,不用一个月,天下就传开了。”
这就是老王文章的力量。
宋初西北的党项人归附,其首领叫李继迁,是个乱世枭雄。
不甘心称臣于宋,时不时造反,又时不时归降。
王禹偁替他写过一篇《李继迁制》。
李继迁派人送了五十匹马做“润笔费”,这可是一大笔钱,老王没收。
——文章的大名,远及边塞。
他的文章继承了唐韩愈的风格,讲究平实,反对艰深晦涩。
是欧阳修、等人倡议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开路者。
老王写诗也是如此,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易雅致。
有一首《村行》,大为后世推崇。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初秋的原野,荞麦花开一片雪白,棠树叶红得发紫。
诗人信马由缰,夕阳西下,面对一丛山峰,突然惆怅满怀,这景色和我家乡是一样的。
04
治戎之策
王禹称有篇文章叫《唐河店妪传》。
讲的是宋辽交界的唐河,汉人契丹人交集。
边民勇武,也习惯与敌相处。
一家小店,一个老太婆独自一人碰上个大块头辽兵,喝叫老太婆去打井水。
老太婆试了试,说大王哟,绳子太短,我年纪大了,弯不了腰,使不上劲。
有劳您自己来吧!
辽兵接过打水桶,弯腰俯身趴井边,老太婆从后面用力一撞,辽兵扑通一声掉井里。
她跨上辽兵的马,飞奔到县里。
辽兵的弓箭甲胄都完好,马鞍后面还挂着个猪头。
整个县轰动了,这老太婆好样的!
王禹偁由这故事,引申出守卫边疆的关键要用边民。
一个老太婆胆子就这么大,何况其他人?
威名远扬的静塞军、骁捷军就是由上谷、雄州的边民组成的。
保家,特别勇猛。
可惜到这时,都零散分配在各军,没形成战斗力。
老王的结论是要把拳头握紧来,才有力气。
得边兵一万,抵得上其他部队五万人。
老王没有边塞的经历,几点意见却提得中肯。
比如对付李继迁,他提出要用计取,不可力战。
悬赏大笔的钱,厚许高官,让夷人内部争斗取李继迁的人头。
后来李继迁被潘支罗部射死,多少和老王的有一定的契合。
他提出的重农节财、减冗员冗兵、淘汰多余僧尼等建议,都有改革的前瞻性。
后来等人的庆历变法,多有参考这些观念。
一句话,忧国忧民大胸怀的王禹偁。
05
才高天妒
宋太宗、真宗虽然不喜欢王禹偁的牛脾气,但对他的人品、文章还是赞许的。
老王被贬在滁州,朋友福建人郑褒步行去看他。
老王很感动,离别时,买了匹马送给老郑。
有人又来告黑状,说老王买马时,黑了卖马了不少钱。
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亲自发话“李继迁送给老王五十匹马,他都不要。会贪这一点小便宜?”
大气的人压得住小鬼的话。
王禹偁被贬到黄州,写了篇《三黜赋》,说自己八年内三次被贬黜,并不后悔。
自信地说道任百谪而何亏?——不违背大道,即使贬谪上百次有什么?
不过才高天也妒忌。
他在黄州后期,境内怪事很多,两只老虎打架,一只把另一只吃掉一半;大半夜公鸡全体鸣叫。
巫师一问,说黄州官员有责任。
消息传来,真宗下令把王禹偁转到蕲州。
老王上了个表,其中有一句“宣室鬼神之对,不望生还;茂陵之文,止期身后。”
宣室鬼神之对,指请在宣室,问鬼神之事,贾谊大文豪,三十三岁就死了。
茂陵封禅指的是封禅泰山之事。
或许希望王禹偁回来替自己写封禅文章?
宋真宗见文章“哎哟,禹偁要死了吗?”
果然王禹偁移到蕲州,不上一个月就死了,才四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