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周泰生平简介:陈寿为何会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rd
人物生平简介周泰的故事是怎样的?周泰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周泰?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周泰生平简介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武将。平定江东时与同郡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等人,数有战功。
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从征黄祖,在抵御,皆有战功。
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吴将、等对其拜服。
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陈寿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
周泰的故事
一、从平江东
兴平二年(195年),派遣孙策的舅舅吴景去进讨横江,孙策趁此机会向袁术请求要去助吴景一臂之力,袁术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在会稽,孙策未必能够成功,于是把原来的旧部全部拨给孙策,让孙策出兵,周泰与同郡蒋钦于此时加入孙策的军队,跟随孙策左右渡江与刘繇交战,所向皆破,数有战功。
建安元年(196年),周泰随孙策先后击破严白虎、王朗等人,孙策自领会稽太守,任命周泰为别部司马,并授予其军队。时孙策的弟弟孙权非常喜欢周泰的为人,于是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于是周泰又伴随孙权左右。
二、英勇救主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拉拢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等县山贼头目祖郎,作乱当地,时孙策六县山贼,而周泰与孙权住宣城,只有不到千人,斗志低下,而且没有防护工事。
山贼数千人,孙权刚刚上马,山贼就已经杀到跟前,兵器已经砍到了马鞍上,士众都难以安心迎敌,只有周泰奋起,激昂作战,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孙权。
其他人受周泰的影响才与周泰一起慷慨应战,奋力将山贼杀退,周泰身上受伤十二处,很久才康复。孙策对其非常赞赏,任命周泰为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死后,其部将占据宛城,击败想要投靠孙策的杨弘和张勋,后孙策西讨黄祖时,周泰随从袭击宛城,后又于江夏大破黄祖。周泰一直随孙策打到豫章,被任命为宜春长。
三、战功赫赫
建安八年(203年),周泰随孙权西讨黄祖,立下战功,但未能攻破城池,而又有山贼作乱,不得已而退兵。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泰在讨伐黄祖一战有功。后与、拒曹操军于赤壁,攻于南郡。曹操出濡须,周泰勇战击退曹操。于是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
时朱然、徐盛等为周泰部下,心中不服。孙权特会诸将,行酒到周泰座位,命周泰解衣,孙权手自指其伤疤,问起受伤缘由,周泰一一回忆作答;孙权遣使者授周泰御盖,于是诸将心服。
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又征黄祖,周泰随从征讨,数有战功,虏其人民而还。
建安十三年(208年),再征黄祖,黄祖为冯则所杀。同年,曹操挥军南下,想一举平定江东,孙权和联手抗曹,派遣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军作战,周泰随周瑜、程普与曹操于赤壁大战,将其击退。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泰随周瑜进讨南郡,曹仁败走。荆州平定后,周泰率军屯于岑。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周泰率军前往抵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进攻濡须,周泰又重复地率军前往抵挡。曹操退军后,孙权拜周泰为平虏将军,留督濡须,而朱然、徐盛等将都听周泰调遣,于是不服,孙权听闻此事,亲自前往濡须坞,宴请诸将。
孙权亲自端酒到周泰跟前,然后让周泰解开衣服,孙权每指周泰身上一处伤痕,问周泰这伤怎么来的,周泰都明确的说出这伤痕是哪一场战斗怎么受的伤。
孙权拉着周泰的胳膊,哭着说“幼平,你为我们兄弟在战场上作战如同熊虎一般,从不怜惜自己的身体,受伤几十处,皮肤如同被雕刻一般,我怎么不能不把你当作我的至亲骨肉,委任你以兵马之重?你是东吴的功臣,我当和你同荣共辱。”次日,孙权赐给周泰青罗伞盖,于是徐盛等人才服从周泰。
周泰是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想要借机伐蜀,于是拜周泰为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周泰病亡。
周泰儿子周邵以骑都尉领兵,与曹仁、曹休交战立功,进位裨将军,黄龙二年(230年)去世。周邵弟弟周承领兵继承爵位。
如何评价周泰?
孙权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
陈寿凡此诸将(按指周泰等十二名东吴武将),皆江表之虎臣,之所厚待也。
陆机、、程普、、、朱然之徒奋其威,、、、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
孙元晏名与诸公又不同,金疮痕在满身中。不将御盖宣恩泽,谁信将军别有功。
罗贯中三番救主出重围,忠勇如公世所稀。遍体疮痍犹痛饮,血痕残酒满征衣。
李贽东吴周泰不减魏之、蜀之也。壮哉丈夫!可用可用!不独救权,且再救徐盛,益不可及矣!而仲谋报之,亦可谓一知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