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朝五皇子朱橚,为何会被称为仁心皇子?

历史知识 2022-07-06 09:34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身为天之骄子,朱橚为何如此热衷于野菜呢?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朱橚,洪武朝五皇子,他的父皇便是威名赫赫的开国。

  拥有这样的身份地位,朱橚的人生理应是金光璀璨的。然而,这位生于帝王之家的皇子,却不喜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反而沉浸于山林之乐,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个人进山采摘草药野菜,还时常将采回来的野草栽种于王府。

  那么,身为天之骄子,朱橚为何如此热衷于野菜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结合朱橚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从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是一个灾荒频发的时代。明朝饥荒爆发的频率可谓旷古烁今。从《》、《明实录》等典籍的记载来看,明朝时期流行的灾害主要有八种,分别为洪涝、旱灾、地震、雹灾、蝗灾、风沙、疫灾、霜雪。

  根据明朝史官对每一次大型灾害做出的统计来看,有明一朝总共发生过6199次自然灾害。在其中,亦不乏横跨多个省区的超大型灾害。长久以来,中国都维持着传统的农耕社会,明朝的主要经济支柱便是农业。频发的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到明朝的农业发展。随着各种灾害的侵袭,老百姓的耕田被摧毁,耕种的庄稼毁于一旦。

  根据记载,洪武至永乐年间黄河流域的洪涝、旱灾、蝗灾极其严重。永乐八年期间,黄河水位暴涨,超过一万四千户百姓受灾,二十万头牲畜被洪水卷走,七千五百亩田地被洪流吞没。老百姓最珍贵的财富被一场大水带走,失去了住所和耕地的农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当然,之所以明初灾荒频发,亦有前朝遗祸之过。

  明朝以前,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了压迫政策,以至于,百姓无法安定生活。明初战乱结束时,人们尚不能从伤痛中恢复过来,所以出现了“禾苗尽槁,菽麦无收,穷困极矣……民拾草子充食”的景象。故事的主人公朱橚,便身处这样的时代。

  虽然,朱橚是显赫的皇子,但皇子的身份却并非与生俱来。朱橚出生时,他的父亲朱元璋还是元室眼中的反贼逆党。直到朱橚八岁时,朱元璋这才驱逐蒙元皇室,开创大明国祚。因为,朱元璋的皇位是通过起义得来的,所以他对于皇权十分敏感,生怕有人会沿着自己的前车之鉴,推翻他毕生的心血。

  即便是亲生儿子,朱元璋亦会抱着严防死守的态度,杜绝他们造反的可能。朱元璋将每个儿打发离京,给他们拨划封地,并命令这些儿子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属地。朱橚的封地,便是河南开封,在当时属旱涝灾害的重灾区。刚刚来到开封的朱橚年少轻狂,漠视父亲制定的禁令,擅自离开封地返回故乡凤阳。

  最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后,眼中揉不得沙子的老朱立即将儿子治罪,将他打发到环境恶劣的云南去了。明初时期,云南尚未得到开发,是时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朱橚见当地的生活条件艰苦,有许多老百姓受病痛所扰,心地善良的他立即组织王府里的大夫撰写《袖珍方》,造福大众。

  《袖珍方》就像是现在的“口袋书”,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册子,但里面却收录了不少医学常识,方便百姓进行查阅。朱橚年幼时曾经历战乱,所以对百姓受到的伤痛感同身受,加上他生来对医学感兴趣,所以便以自身所学于民。

  人心毕竟是肉长的,朱橚毕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早年他擅离封地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过错。所以,朱橚在云南待了两年后,朱元璋便将他召回开封。

  两年的云南之行,让朱橚更加坚定了悬壶济世的初衷。重返开封之后,朱橚便开始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准备用实际行动解决河南黄泛区的灾荒。当时的粮食年产量不足,所以老百姓为了填饱肚子,往往会来到山上自行采食野果野菜。

  当时的人们对野生植物缺乏了解,所以经常会出现误食中毒的现象,每年都有人因野菜中毒致病,甚至毒发身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橚立即开始研究野菜。朱橚带着府上的,沿着封地的边界寻访“山野平地”的“野老田夫”,向他们询问植物学知识并采集野菜的样本。

  经过朱橚的研究,王府总共筛选出四百多种食之无害的野菜和野果。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可食用野菜的生长特性,朱橚还在自己的王府中开辟了一块菜园,将寻访所得的植物栽种到菜地里,每天对这些野生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

  倘若朱橚活在当代,那么,他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植物学家。

  朱橚之所以与这些野菜较真,可不是为了将它们当成观赏植物。朱橚不遗余力地种植野菜,就是为了长时间地研究野菜的毒理,防止百姓在长期服用野菜时中毒。为了分辨某种野菜是否含有毒性,口感如何,每当野菜成熟时朱橚都要亲自尝一尝,随后才会推广给当地的老百姓。

  朱橚研究的414种野菜野果,每一种他都亲自尝试过。为了教会老百姓辨识这些救命的野菜,朱橚将每一种植物的叶片、花朵、果实、枝干都画成图,每张图的背后还详细记载了植物的学名、生长环境、毒性、味道以及烹饪方法。朱橚的这本《救荒本草》,成了河南人民的福音,当荒年降临时,老百姓可通过朱橚的研究获知哪一种野菜可以吃,哪一种不能食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在这本《救荒本草》中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植物。其中的许多植物,都是被现代人当成观赏性植物的品种。若非朱橚编撰了这部《救荒本草》,恐怕时至今日还没有人知道石竹花、萱草这些植物都是可以用来食用的。当然,类似的植物志书古已有之,朱橚的《救荒本草》并非本草类书籍的开山鼻祖。

  我国远古时期便有神尝百草的神话,后人假借神农之名创作了《神农百草经》。时期,又有时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北宋时期,与分别写就《证类本草》与《本草图经》。相比于朱橚的《救荒本草》,这些本草类书籍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不过,从功能上来看,上述本草类书籍均是医书,并非救荒类书籍。

  仅在明朝之后,类似的救荒类本草才相继问世。

  并且,除了前文中我们介绍的《救荒本草》之外,同时期还涌现了如《野菜谱》、《茹草编》、《野菜博录》等书籍。从明朝时期救荒类本草的兴起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出,的自然条件可谓相当恶劣。

  朱橚虽然不是本草类书籍的开山鼻祖,但他却是中国本草研究者中第一个注意到救荒问题的先驱者。继朱橚之后,明朝相继出现了研究方向与之类似的植物学家。在朱橚数十年后,植物学家王磐横空出世,在《救荒本草》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可供百姓食用的野菜,并将这些救命的野生植物收录进《野菜谱》。

  据悉,《野菜谱》中出现了六十多种《救荒本草》未曾收录的野菜门类。为了方便百姓阅读记忆,王磐还将每一种野菜的食性编成诗歌,并配以插图。在王磐百余年后,又有一位名叫周履靖的植物学家踏上了研究野菜的旅程。因为周履靖所处的年代饥荒频发,所以周履靖沿着前人的轨迹展开研究,通过收录新品类的野菜创作《野菜博录》。

  朱橚为后世的植物学家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明末徐光启在编修《农政全书》时,便将《救荒本草》收录其中,并给予这部先驱性质的作品极高的评价:“未尝忘田居,朝夕历览,详询前后”。

  明人对于野菜的研究,可以说,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史。正因为这些植物学家在野菜领域兢兢业业的探索,使得野菜这种平时,灾荒时挺身而出的宝贵食材广泛推广。

  到了,吃野菜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时髦的行为。不但老百姓热衷于吃野菜,连王公大臣甚至是皇帝都对野菜情有独钟。

  清朝最喜欢吃野菜的皇帝,便是帝,据说,雍正每日的餐桌上必备野菜,无野菜而不欢。虽然雍正吃野菜有标榜自己节俭的嫌疑,但野菜的美味走上了帝王餐桌是不争的事实。

  雍正之子也是一名忠实的野菜爱好者,现代人喜欢吃的苋菜饽饽,据说,就是乾隆最爱吃的野菜食品。的灾荒现象较之明朝有所减少,所以老百姓吃野菜已不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满足食欲。

  时至今日,野菜又被贴上健康食品的标签,野菜的卖价甚至比常见的蔬菜还要高。这也直接说明现代人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野菜已成了餐桌文化中品味的象征。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