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食其:吕雉的头号知己,最后什么下场?
在临终之前,曾经问他,死后谁可以接替相国,刘邦回答道:“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又有谁能接替相国,刘邦回答道:“可以,不过他略显刚直迂腐,可以帮助他,陈平智慧有余,难以独自担当重任,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安定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担任太尉。”
从以上《》高祖本纪,刘邦和吕后的对话中,不难看出刘邦对身边每一个人的性格特长,都十分了解,并且知人善用,知道他们都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话说到这里,当年刘邦自立沛公起义,把老父刘太公托付给自己兄弟刘喜和同乡照顾,足以证明审食其深得刘邦的信任。
后来刘邦和争夺天下,刘邦兵败弃父和妻儿逃走,项羽俘获刘太公和。按理说,审食其完全没有必要趟这个浑水,审食其却一直追随着刘太公和吕雉,成了项羽的阶下囚。从客观角度分析,审食其一直在履行着刘邦的托付,也是因为如此,审食其深得吕后的信任和照顾。
看似审食其和服侍的一样,都属于宠男级别的身份,但审食其绝不会做出像嫪毐那样不知羞耻的事情来,吕后不像赵姬那么傻,让自己陷入之境。否则以刘邦好猜忌的性格,审食其早已被诛杀了九族。也正因为审食其的小心谨慎,才躲过多场政变暗杀,但其最终还是惨死在淮南王刘长手中。
心腹之人必有福
吕后深知审食其是一个之人,所以在刘邦逝世之后,才找来审食其商议对策。其实在吕后心中她最怕刘邦以前的武将,会不听她的号令,所以才令审食其去探探武将的口风,看武将会不会俯首效忠于年轻的新。
在这个时候,审食其把吕后的原话说给郦商听,郦商说明其中利害,这才使吕后放心发布刘邦的死讯,打消了诛灭武将而天下安定的念想。
从客观分析,《史记》高祖本纪中,曾记载有人听到吕后和审食其的谈话,而告诉郦商。这一点有些说不通,以吕后诛杀的事迹来看,如此机密的事情,怎会让下人听到。
郦商从起事开始,就一直追随刘邦东征西战,其俨然是刘邦的心腹,再加上其儿子郦况和族人吕禄交好。所以从客观分析,自郦商通过审食其向吕后献计来看,郦商最起码和审食其是一个战线上的人。
再结合吕后掌握大权,夺了王陵的相权,封审食其为左丞相,专门沟通拍板朝中大臣政务来看,审食其此人的人缘还是挺好的。所以《史记》上所说的传话人,应该就是审食其自己找郦商商量,怎么说服吕后心中的疑虑。这无疑也是审食其深受吕后信任的最主要原因。
三不管三不问的祸
吕后逝世,吕氏一族相继被周勃等人诛杀,但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向来在吕后身边得宠的审食其却相安无事。从史料记载客观分析,之所以审食其未受波及,一、周勃与其同乡都是沛县人,二审食其此人向来三不管三不问很少得罪人。
赵王张敖曾经向刘邦献上一个美人叫赵姬,在赵姬怀上刘邦的孩子之后,张敖的手下因心中不满,决定安排刀斧手暗杀刘邦,但事败牵连美人赵姬和张敖入狱。赵姬的弟弟曾相求审食其,劝说吕后在刘邦面前为赵姬说情,但吕后色衰十分嫉妒美色女子。所以审食其便一言不发,直到赵姬产下一子,便自杀而亡,这个孩子暂且由吕后抚养长大。以此可以看出,审食其此人,并不是一个爱财之人,其也深知吕后的性子。
后来刘邦的宠妃和儿子赵王被吕后残害,再到诸王想颠覆刘氏政权,审食其都没有随风而动,而是袖手旁观不参与任何一派的争斗。
从客观分析,审食其压根就不会想到赵姬的儿子刘长,会记恨自己当年未为其母说情,而在若干年后跑到自己的家中锤杀了自己。不得不说,审食其小心谨慎了一辈子,最终会死在一个残暴的小子手中。
吕后之所以会赡养赵姬的儿子刘长,也在于碍着刘邦的面子,,不然刘长绝不会有锤杀审食其的机会。审食其死后被追封为幽侯,无不影射出其一生壅遏不通,但审食其是个顺应时代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