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最优秀的儿子是谁?最后却英年早逝了

历史知识 2022-07-06 08:24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209年-241年),字子高。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长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异母兄。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他多次劝谏孙权,对朝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事务谨慎得体。嘉禾元年(232年),还居建业。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宣太子。临终时上疏举荐贤才。孙权深感悲恸,此后只要谈到孙登就流泪不止。对此,在笔者看来,作为孙权最优秀的儿子,孙登无疑是其最合适的继承人。,因为孙登英年早逝,导致青黄不接。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因为他的生母地位较低,所以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孙登出生之后,孙权让正室徐夫人抚养他。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吴王,并且拜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孙权以孙登年仅12岁辞去爵位不受(一说为称病)。

  同年,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并为孙登选择师傅,选取优秀的士人作为他的宾友。孙权任命南郡太守之子、绥远将军之子张休、丞相之孙顾谭、偏将军之子陈表等进宫,为孙登侍讲诗书,并随从骑马射猎。、张温先后为太子太傅。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同为选择、等老师一样,孙权也十分重视孙登的教育和培养,不仅为他选择了的老师,更让孙登身边聚焦了诸葛恪等正在崛起的年轻后辈。在此基础上,等到孙登顺利继承君主之位的时候,身边自然会拥有诸葛恪等心腹势力。

  当时,孙权在名义上依靠曹魏,几次派人索要孙登作为人质,都被孙权推辞掉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孙登是孙权的理想继承人,这促使孙权根本不可能让孙登前往曹魏当人质。黄初六年(225年),孙权为孙登娶之女为王太子妃,命程秉从吴郡迎接周妃至武昌,教诲孙登,孙权对这次婚姻相当重视。虽然周瑜早已去世了,,周瑜所在的家族,依然在东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这一次联姻,也是为孙登顺利继位提供保障。

  后来,芮玄的女儿也曾被聘为孙登的妃子。同年,太常顾雍迎接其母至武昌,孙登在与公卿大会结束后亲自前往为其庆贺。相对于长子孙登,孙权的几个儿子,自然没有得到类似的待遇。换而言之,和在曹丕、之间犹豫不决不一样,孙权一开始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犹豫。

  二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册立孙登为皇太子,孙登命侍中胡综作宾客名目,以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称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皆为宾客,东宫号称名士盈门。对此,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孙登,距离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了。,如同的太子一样,孙登却在孙权之前就病逝了。

  同年,孙权迁都建业,留孙登、诸皇子及尚书九官。并征上大将军陆逊至武昌,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教导诸皇子,与尚书是仪一起辅佐孙登。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拥有扬州、交州、荆州这三个州的地盘。现在,孙权让陆逊陪着孙登一起镇守武昌,自然是将荆州的事务交给了这位长子。对此,孙登也没有让孙权失望。根据《志》等史料的记载,孙登处理事务谨慎得体,凡事都先咨询,然后方才施行。

  嘉禾元年(232年),孙登的次弟孙虑逝世,孙权感到悲伤,因而减少膳食。嘉禾三年(234年),孙权率军进攻的合肥新城,命孙登留守管理后方的事务。孙权一度十分信任校事吕壹,吕壹趁机操弄权柄,。对此,孙登数次劝谏孙权。

  三

  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孙登病逝,时年三十三岁。在汉末三国时期,33岁去世的情况,依然可以说是英年早逝。得知这一消息后,孙权悲痛不能抑制,诏书提到“国丧明嫡,百福!”

  值得注意的是,孙登临终之际,曾表示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又认为诸葛瑾、步骘、、全琮、、、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忠於为国,通达治体,希望孙权能多加亲近任用他们以令吴国昌盛。奏疏在孙权气绝之后才被呈报上去,孙权更加悲伤,谈到他都不禁伤心流涕。谥孙登为宣太子。孙登最初葬于句容,设置园邑依法奉守,三年后改葬于蒋陵。

  在孙登病逝的时候,孙权已经50岁左右了。在悉心培养的继承人去世后,孙权虽然悲痛至极,却还是要在自己的儿子中另选一位太子。不过,因为之前的注意力都在孙登身上,孙权对于这几位儿子,不仅疏于培养,也没有十分满意的一位。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病逝。孙登生前与交好,临终前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为太子。赤乌五年(242年),孙和被册立为太子,当时十九岁。阚泽任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都是他的陪侍随从。

  四

  ,虽然孙权册立孙和为太子,,对于一位儿子孙霸,孙权同意宠爱有加,并将其册封为鲁王。于是,鲁王孙霸仗着孙权的宠幸,图谋取代太子孙和,这就在东吴历史上爆发了。二宫之争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在这一过程中,众多东吴大臣遭到了杀害或者贬低,甚至连丞相陆逊,都受到了牵连,在孙权派人责备之后,陆逊愤懑去世。

  对于东吴的二宫之争来说,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也即太子孙和被废(建兴二年(253)年被赐死),而鲁王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后,孙亮登基为帝,时年十岁。太平二年(257年),孙亮正式亲政,时年十五岁。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被贬为侯官侯,途中去世,年仅十八岁。,非常明显的是,在长子孙登去世后,孙权两次册立太子,结果,这两位太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这导致吴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也让东吴朝廷长期陷于内耗之中。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