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曹魏的三位“抚军大将军”,他们分别是谁呢?
时期,武将官职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在东汉的将军制度里,以大将军(大司马)为首,之后依次是、车骑将军、卫将军,再之后则是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这些将军的名号是常置的。曹魏建立后,又设置了新的官职,这便是名号大将军。根据《》等史料的记载,曹丕在位时,设置了上军大将军(后迁为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和抚军大将军三个职位,分别由、、担任,曹丕此举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地位。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抚军大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和大司马等个别武将官职,地位十分显赫。那么,问题来了,曹魏有三位“抚军大将军”第一位是司马懿,后面两位分别是谁?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因东廷被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自此开始,司马懿成为曹操麾下的一位谋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开始对曹操存在抵触的情绪,,真正来到曹魏之后,司马懿不仅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支持曹操登基称帝,这促使其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更为关键的是,因为辅佐曹丕赢得了魏国太子的宝座,司马懿得以在曹丕登基称帝后平步青云。在此基础上,司马懿得以被册封为抚军大将军,成为曹魏重臣。在抚军大将军之后,司马懿还被晋升为大将军、太尉等重要官职。去世的时候,以司马懿和为托孤大臣。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到了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发起了兵变,以此除掉了曹爽及其党羽。自此,曹魏的大权落入到司马懿家族手中,史称,这直接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至于司马懿曾经担任的抚军大将军一职,更是被他的儿子和所继承。
抚军大将军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3月23日),字子元,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的同母兄,司马炎的伯父。根据《》等史料的记载,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齐名。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司马昭更加出名,,实际上,司马师的能力,是要明显超过司马昭的。
公元249年,后,司马师因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得以被封为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曹魏大权。不久之后,司马师晋升为大将军,这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在此基础上,司马师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并且,司马师的作战指挥能力比较出色,曾用计于击溃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曹魏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对此,司马师当机立断,杀死参与者,迫郭废曹芳,改立为帝。次年,司马师亲自率兵平定、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八岁,“忠武”。后来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庙号世宗。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司马师中途病逝,这才给了司马昭执掌大权的机会。在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并没有接任抚军大将军的官职。,对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则担任了抚军大将军一职。
抚军大将军司马炎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开国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炎出身河内司。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来,司马炎迎立魏元帝,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世子。,非常明显的是,在曹魏快要结束的时候,司马炎被封为抚军大将军,这也成为曹魏一位抚军大将军了。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被拜为相国,袭封晋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在司马炎建立西晋的时候,曹魏和蜀汉都已经灭亡了,也即魏蜀吴三国,只剩下东吴了。所以,对于司马炎来说,最大的目标就是消灭东吴,一统天下。
对于晋武帝司马炎来说,在位初期,厉行节俭,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西晋呈现繁荣景象,史称“”。,非常明显的是,司马炎在位前期,还是可以称之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到了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发动“晋灭吴之战”,彻底结束了三国时代。,在东吴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就出现了懈怠的问题,并且,司马炎分封诸王,为“”埋下隐患。从这一角度来看,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生,自然是功过并存,褒贬不一的。到了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晋武帝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