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时,荀彧也是私通袁绍中的一员吗?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论是在《志》这种正史,还是《》中,都有这样一个情节
官渡获胜后,在缴获自大帐中的书信中,发现了许都的官员和自己军队里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但他立即当着众人的面将这些罪证全部烧掉。
这一事件,被后世传为佳话,也是那个动乱时代下,人才、四面逢源状况的真实写照。但最近看到有朋友提出这个问题这些私通袁绍的人中,有没有曹操的头号参谋?
笔者认为,谁都可能暗通袁绍,但只有荀彧没有这种可能。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荀彧原本主动抛弃了袁绍,不可能吃回头草
我们都知道,“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一“霸”,但颍川荀氏也同样不弱。荀彧的祖父荀淑虽然只是个,但在、时期已经名满天下;他的八个儿子更是青出于蓝,个个才华横溢、学识了得,被时人称为“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担任过济南国相;叔父荀爽,则担任过三公之一的司空。
东汉末年,作乱,荀彧见势不妙辞官回乡。那时候,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天下将要大乱,而颍川地处中原腹心,是标准的,将来必定会首当其冲沦为战场。
此,荀彧劝说同乡们趁早外出避难,以避免不久后沦为炮灰。但国人向来怀念故土,乡亲们虽然一向信任荀氏,但此时仍免不了疑虑重重、心怀侥幸。
最终,当担任冀州牧的的颍川同乡韩馥派遣来接父老们转移时,只有荀彧一族跟着走了。后来,董卓部将李傕等人率军出关东,经过的地方都大肆掳掠,当初留在颍川的百姓大多被杀。
但当荀彧一家子赶到冀州后,这里已经被袁绍鸠占鹊巢。不过,那时各路诸侯的抗衡,本质上也是人才、世家大族的争夺战;对于大名鼎鼎的荀氏,袁绍相当客气,对待荀彧更是极尽尊重;其后,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郡的辛评、等才俊都在袁绍麾下谋得了官职。
但荀彧敏锐地察觉出袁绍难成大业,一直没有正式出仕(,说不定这其中有荀氏希望“”的考虑)。在经过一番筛选比较后,公元191,荀彧离开袁绍,前去投奔曹操。
三国时期,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流动时有发生,但吃回头草的情况比较罕见,毕竟在那时的心中,“节操”这东西虽日渐贬值,但有没有,性质却完全不同。
,当曹、袁官渡相持之际,荀彧不可能拉下脸,向曾经被自己抛弃的袁绍主动示好的。
其二,已被曹操视为顶梁柱,荀彧不会“舍鸡头、做凤尾”
名士毕竟是名士,当荀彧前来投奔时,曹操,甚至公开跟手下人说“荀彧就是我的啊!”时年29岁的荀彧,被他任命为司马。
其后,曹操对荀彧可谓言听计从、指哪打哪。公元194年,曹操率军征讨,荀彧留守全权主持事务,而正是这一任命最终使得曹操免遭腹背受敌之灾
当乘虚偷袭衮州时,荀彧当机立断、沉着应对,及时召来,稳定了局面;其后让游说范县、东阿县,使吕布的计划落空,更为曹操回军救援创造了条件。
后来,在荀彧的参谋下,曹操先后除掉吕布、迎接。荀彧也被提升为汉侍中,代理尚书令。曹操外出打仗前,总会找荀彧商量再定方案;而当曹操出军时,荀彧大多留下来主持大局。、钟繇、戏志才、等等名噪一时的顶级人才,也都经由荀彧的举荐而受到重用。
了,曹操之所以敢于和袁绍开展决战,也正有受荀彧鼓励的原因。当曹军以寡敌众、身陷重围,并且粮草将尽时,曹操曾写信给荀彧征询意见,正是在对方的极力坚持下,曹操才坚定决心,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三国时期,人才选择为哪位诸侯效力,未来的荣华富贵是自然重要,自己能否受到重用、得以一展所长,往往更为关键,这正是跟随吕布、认定曹操的原因。
而从荀彧在曹操手下的业务情况来看,他几乎兼具了与张良二人的功能,这既是信任,也是肯定,更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偷偷向当初自己瞧不上眼的袁绍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