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奏折指的是哪一篇?与李鸿章有何关系?

历史知识 2022-07-06 06:47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你们知道第一奏折指的是哪一篇吗?接下来学习方法网小编为您讲解

  写的《治安疏》被称为第一奏折,也被称为天下第一骂疏,那么清朝第一奏折是哪一篇呢?因为文人之间明面上互相吹喇叭抬轿子背后下黑手使绊子,都不承认别人的奏折能排第一。直到十年(公元1860年),才有一份奏折被很多人推崇为“天下第一折”。

  这份奏折仅有六百字(现在加标点为七百零五字,但清朝奏折无标点),写的言辞恳切入情入理却又字字蕴含杀机,直接导致了朝廷第一重臣与边将第一统帅失和,也为甲午海战失败埋下了诱因,奏折作者得了两个外号和一副对联。

  李鸿章的两个外号,来自同一副对联,那就是“杨三死后无苏丑,先生是汉奸。”

  这副对联一出,“李二先生”“清朝第一汉奸”的绰号不胫而走。另一副除了李鸿章之外,还跟一位晚清名臣有关“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前一副对联简单解释一下就行杨三就是著名的昆曲丑角杨明(鸣)玉,因为排行第三,所以习惯被称作杨三。之所以把杨明玉拉出来,就是为了跟排行第二的李鸿章对仗。至于李鸿章是不是汉奸,咱们讲完这道清朝第一奏折和甲午海战失败原因之后再说。

  第二副对联需要解释一下,因为这是明清两朝的官场习惯——经常用地名指代高级官员。

  明朝的严嵩常被称为“分宜(江西袁州府分宜人)”、徐阶被称为“华亭(上海松江区当时叫华亭县)”;清朝的袁项城是谁,就不用说了。对联里的宰相,指的就是文华殿、、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司农指的就是、、、常熟人翁同龢。

  一个是手握重兵的清朝第一实权将帅,一个是在朝中的“帝师”,这一文一武是怎么成了一对乌眼鸡的呢?这咱们得从那道天下第一奏折说起。

  其实一开始矛盾的双方,既不是翁同龢也不是李鸿章,而是翁同龢的大哥翁同书和李鸿章的老师。

  咸丰九年,跟太平军一起进攻安徽巡抚翁同书驻节的定远县城。翁同书是个文官,打仗是一点辙都没有,面对捻太联军的军事压力,翁同书只有跑路。

  读者诸君都知道,当时的清廷兵和兵,而地方团练则越战越勇,湘军楚军成了顶尖战力。能击溃翁同书的捻太联军,在地方团练的阻击下,战事在寿州陷入胶着。

  翁同书打仗外行,处理团练首领之间的矛盾,也不灵光,这才有了苗沛霖之变(苗部与其他团练仇杀,反攻寿州)。翁同书为了安抚苗沛霖,,杀了与苗沛霖有仇的九个团练指挥官,并把九个首级都送给了苗沛霖。

  苗沛霖既要仇人头,也要寿州城,于是翁同书只好跑路。

  因为翁家一门高官(其父为上书房总师傅、体仁阁大学士,其弟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状元),翁同书并不害怕被朝廷追究战败之责,所以他施施然跑回京城,准备风声过去之后“起复委用”。

  曾国藩绰号“曾剃头”,多难剃的脑袋都敢剃,眼见得翁同书把事情搞糟之后回京享福,就暴跳如雷地递上了一份奏折,在奏折中夹了一页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夹片”。

  按照惯例,曾国藩的奏折,都是由他的学生兼第一幕僚李鸿章代笔。同样义愤填膺的李鸿章文不加点一会儿就,仅有六百字的“清朝第一奏折”就此诞生。

  虽然只有六百字,全文照搬,读者诸君也会看着很累,所以这里就摘录能一口咬断翁同书骨头的关键字句,请大家看看这份奏折写得有多狠。

  李鸿章先是列举了苗沛霖在寿州城的暴行和翁同书上报战况的前后矛盾之处,然后给这件事情定了性“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这就是刀笔吏的老辣之处战败事小,欺君罪大。有了李鸿章列举的“翁同书欺君言行”,翁家再怎么辩解,咸丰都不会相信了。

  给翁同书定下必死之罪,李鸿章还表示不能对翁同书网开一面“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 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李鸿章这段话,其实也是在堵咸丰皇帝的嘴别的督抚战败后都宰了,翁同书居然连官帽都没摘,这岂不是厚此薄彼没有一碗水端平?

  给翁同书定下必死之罪,堵住了咸丰皇帝的嘴,李鸿章连翁家的嘴也堵上了“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如果翁家人出面求情,那就是包庇,就是不忠,如果朝臣任由翁家保住翁同书性命,那就是畏惧权势,也是不忠。

  李鸿章笔笔如刀字字杀机,算是赶狗入穷巷,朝廷和翁家无一人敢为翁同书求情,翁同书被判处死刑。

  本来翁同书是必死无疑的,但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翁心存极其“巧合”地在翁同书被斩之前死掉了,更为巧合的是咸丰皇帝也死掉了(这件事拖延到咸丰十一年,可见清廷办事效率之低)。继位两宫主政,赶上大赦的翁同书减罪一等充军发配。

  翁同书运气好捡了一条命,李鸿章也因为这道奏折名扬天下《参翁同书片》被各大衙门幕僚广为传抄奉为圭臬,并尊其为“天下第一奏折”。

  曾国藩也对李鸿章的大手笔大加赞扬,并且顺带表扬了自己一下“少荃(李鸿章字)天资,于公牍最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就是在一片赞扬声中,李鸿章没有注意到,有一双充满怨毒的眼睛在盯着他,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后来的同治两代帝师、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

  翁同龢主政期间,李鸿章的没有增添一枪一弹一舰一炮,却有被“主战派”翁同龢逼着展开甲午之战。

  翁同龢的门生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中,揭露了翁同龢要借倭刀杀李鸿章的险恶用心“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李鸿章是不是汉奸不好说,但翁同龢绝非好人,这一点咱们通过三件事就能看出来第一件,甲午败报频传,翁同龢却贴出了一张告示,悬赏一百两白银寻找自己走失的仙鹤;第二件,翁同龢一开始全力主战,后来又全力主赔,并把经手的赔款放在钱庄吃利息,转手之间获利十五万两白银;第三件,光绪请老师们吃饭,指着“价值十两白银一颗”的鸡蛋说“这是稀罕物”,翁同龢地回答“我家除了祭祀这样隆重的日子之外,从来就不买鸡蛋。”

  李鸿章与翁同龢之间的恩怨讲完了,我们还有三个问题没有找到标准答案,所以只好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其一,李鸿章与翁同龢,谁才是误国汉奸?其二,没有翁李结仇,甲午之战清军能打赢吗?其三,翁同龢的,像不像明朝末年的东林文官?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