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智慧?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知识 2022-07-06 06:47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学习方法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的故事。

  提起范仲淹,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忧天下之心”。的确,历史上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只是,他在仕途上多次被贬,有一些“悲情”,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政治上做出的贡献。本文通过《》和《智囊全集》,来和大家分享范仲淹“独特”的用人智慧。

  范仲淹,字希文,因“文正”,后人称他。范仲淹不到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他随母亲改嫁一位读书人,继父给他取名为朱说。范仲淹22岁时,考中,直到此时,他才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悲伤之余,他恢复本姓,改名为范仲淹。

  范仲淹的仕途生涯起步于基层,从九品小吏做起,逐步担任七品。范仲淹担任兴化县令期间,当地连年遭受洪水之灾,范仲淹积极修复河堰,每天往返于工地和衙门之间,他为官清正,一心为民,得到了百姓们的极度认可。后来因等人的推荐,范仲淹入京。接下来,范仲淹的仕途极其坎坷。

  ,当时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因宋仁宗成年,范仲淹等人上书建议太后撤帘,结果被吕夷简等人打压,被迫离京担任河中府等职,直到太后刘娥去世,范仲淹才重新返京。

  ,宋仁宗亲政不久,打算废除郭皇后,范仲淹等人认为开国80年从无废后的先例,坚决反对废后。最终被宋仁宗贬为睦州知州。

  ,三年后,范仲淹再度入京,弹劾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被吕夷简以“朋党”之罪贬到饶州。

  范仲淹历经多次贬责,每被贬一次,他的骨头便硬一分,每到一个地方,他便重视农桑,帮助百姓恢复民生,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主持“”,这期间,范仲淹一度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这是范仲淹仕途最辉煌的时候,在此期间,范仲淹显示出了他的用人智慧。

  据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记载,范仲淹用人,他重用有气节、有才干的人,哪怕这个人有一些小毛病,他也不在意。因为范仲淹认为,有大才的人,往往不拘小节,如果盯着小毛病不放,那就会因小失大。更让人意外的是,范仲淹专挑被贬官而未复职的官员来任用。在京师时,他的和下属,几乎都是被贬的官员。

  官员,主管一治,若无过失,朝廷断然不会轻易贬责他们,一旦他们被贬,就说明这个人肯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而范仲淹却专门挑选这样的人来任用,,大家便十分不解。

  范仲淹身边的人曾问他“您为什么专门任用被贬的官员呢?”

  范仲淹回答并不是所有被贬的官员我都任用,我只是在这些被贬的官员中挑选有才干、有气节的人。因为那些有才干且没被贬的官员,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而那些有才干却被贬的官员,如果我不用他们,就会造成人才的浪费,那就太可惜了。

  范仲淹的原话是

  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冯梦龙《智囊全集》)

  这便是范仲淹的用人智慧,正是因为如此,范仲淹身边总有许多名士、贤臣辅佐。

  范仲淹的这个做法,虽然得到后世的认可,不过在当时,却被“奸臣”利用,范仲淹被冠以“朋党”的罪名,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并非范仲淹的过错。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范仲淹的用人智慧说

  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

  如果天底下没有无用之人,大家各司其职,朝廷便不会有荒废的事情。若非像范仲淹这样有远见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它的作用。范仲淹怜惜人才,专门从被贬官员中挑选人才,是真正“忧天下”的情怀,这样的政治家,焉能不让后世敬重?范文正公,不愧为“一世之师”。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