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一生从无败绩 常遇春为什么甘愿做徐达的副手
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每个王朝的开创者,不仅本身惊才艳艳,手下也一定有着足以的将领。扫六国,有王贲可用;灭,有驱使;李世民定江山,有。而的开国手下也有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
徐达与常遇春几乎代表着明朝将领的天花板,这两位开国功臣都是朱元璋的心腹,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只不过历来人们谈起他们二人时,徐达总是排在常遇春之前,而历史上常遇春也甘愿做徐达的副手,这是为何?
纵观常遇春的一生,从无败绩,号称十万大军便可横行天下,军中常称之为“常十万”。他勇毅骁果,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并且性格火爆,不是甘愿屈居人下的性格。徐达虽然也是不世出的将才,他却有过战败于的经历,为什么常遇春却心甘情愿屈居徐达之下?
这就不得不分析一下常遇春和徐达的定位,常遇春出生于贫苦农家,却不愿意老死在田地中,于是随人习武。他长得奇伟雄壮,力大无穷,并且擅长骑射,经常作为大军先锋,有他在的战斗,一般都能够一般击败敌军。
常遇春也有着致命的缺点,他为人鲁莽,朱元璋经常在常遇春出兵之前就告诫他“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日,号万人敌,却被所破,是因为关羽无谋。”让他千万不要学关羽,勇而无谋。可见常遇春虽然勇猛敢战,却缺少统帅能力和统筹大局的意识。
而徐达则不同,徐达虽然也是农家出身,并且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虚心向学,经常和儒生谋士们一起参悟古代兵法兵书,并且学习其中用兵打仗的道理。他话语少却深思熟虑,一旦发出军令就不更改,军中将领对他都凛然畏惧。
除了统兵能力和大局观,徐达与常遇春对待士卒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常遇春经常轻贱鞭打士卒,还有杀俘虏的恶习,据说常遇春早逝和他杀俘也离不开关系。而徐达则能够与士卒,善于安抚将士,还能够严格的约束军队,让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结合这些,朱元璋才会让徐达作为主帅,而让常遇春当副手。毕竟朱元璋要想统一天下,他不可能一辈子征战四方,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如果让常遇春当主将,固然可以百战百胜,战争结束之后,留给朱元璋的就会是一个百姓凋敝,生民疲敝的烂摊子。
而如果徐达作为主帅,不仅能够圆满打下江山,还能够给他留一个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的天下,这又呢?朱元璋才会让徐达作为主将而常遇春当副手,至于常遇春为什么甘心当徐达的副手,这也和两人的资历有关。
徐达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将领,或者说是朱元璋投奔徐达才对,徐达和汤和在朱元璋的队伍中,资历最老,功劳也最大。徐达本身文武双全,文能统筹大军,武能上阵杀敌,让常遇春不得不佩服。遇到徐达这样的的帅才,常遇春不服都不行。
不过在朱元璋的心中,他对常遇春其实更加亲近,他虽然和徐达常遇春都是亲家,常遇春的女儿却嫁给了朱元璋的长子,而徐达的女儿嫁给了。并且在常遇春暴毙后,朱元璋,写了一首悼亡诗纪念常遇春,这也是朱元璋唯一一次为手下去世而哭。
从常遇春和徐达死后的待遇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常遇春更加亲近。他给常遇春的为“忠武”,而给徐达的谥号为“武宁”,我国古代谥号中,谥号最文臣最高规格是“文正”,武将为“武宁”。而在这两个之上,还有一个最高荣誉就是“忠武”,时期的,的,的都被追谥过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