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原本可以打赢官渡之战,最后却输了,原因是什么?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军与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到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间的,袁绍原本是可以打赢的曹操当时实力还不强,而且需要分兵留守不太稳定的后方,前线兵力也就是一万到三万之间,而袁绍至少有十万大军,只要不犯致命错误,他是可以在持久战中获取胜利的。
袁绍的兵力,在《志》和《》均有明确记载“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统军事,、荀谌及南阳为谋主,、为将帅。”
袁绍的十万精兵,是从数十万大军中精挑细选的,相比之下,曹操的队伍就很寒酸了。曹操不但缺兵,而且少粮“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曹操)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
要是没有打气并及时输送粮草,曹操真就坚持不住了,从荀彧的回信中,我们发现曹操只有袁绍的十分之一人马,众寡悬殊,不出奇招损招,是不可能打赢的。
我们细看官渡之战,就会发现这次大战有五个关键节点,那就是颜良文丑被斩、许攸叛变、溜走、乌巢被烧、高览倒戈。于是有人说袁绍之败,既不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是战略失误,更不是兵力不足,而是用错了人。
袁绍不会用人,这一点读者诸君可能都没有什么异议,他用错了六个人还是十个人,当时的战略家和后世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用荀彧的话来说,袁绍是一个人都没用对,或者说袁绍手下的谋士武将都有致命弱点“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认为袁绍的六个人都用错了,易中天认为除了这六个人,袁绍用长跑将军打头阵,也是,因为刘备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自保,在延津之战中,文丑被杀,前线副总指挥刘备并没有承担起指挥责任,而是掉头就跑“绍使刘备、文丑挑战,曹操又击破之,斩文丑。再战而禽二将,绍军中大震。”
在荀彧眼里,河北人马都是插标卖首的,这当时是为了帮助曹操树立必胜的信心,事实上袁绍不是那么好打的,即使斩了颜良,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袁绍也没有伤了元气“操军不利,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
读者诸君看到这段史料,肯定会笑着产生联想被围困在营中的曹军,顶着盾牌匍匐前进,如果给他们两柄小铜锤,是不是都可以去东海龙宫当丞相了?
在战役相持阶段,曹操一直处于不利地位“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叛)应绍。”
曹操几乎陷入的困境,直到袁绍和曹操的老战友淳于琼出现,才让曹操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
淳于琼是袁绍和曹操的老战友,这三位曾经平级中平五年(188年)八月,汉灵自封“无上将军”,麾下设置了八校尉,以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以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以“乌巢酒徒(后来才有的绰号)”淳于琼为右军校尉。
能跟袁绍曹操并为西园八校尉,说明淳于琼并不是一个废柴,他替袁绍押运粮草,也未必就是用人不当,所以把淳于琼列为袁绍用错的十人行列,是有失公允的——让辎重队跟曹操的精兵作战,就是指挥,也绝对不可能获胜。
现在看来,官渡之战的第四个关键节点——曹操奇袭乌巢,对袁绍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战机,如果他把握住这个战机,就有可能一战定输赢。
曹操轻兵突袭,如果被袁军半路劫杀,肯定是十死无生,这一点袁绍的谋士们没看出来,后来投降曹操的张郃却看出来了。
张郃主动请缨截杀火烧乌巢得手回撤的曹操,应该是五个指头捏海螺——手拿把攥曹军长途奔袭、半夜苦战,回撤途中已成强弩之末,根本就打不过张郃以逸待劳的伏兵。只要击毙了曹操,那么官渡之战也就落下了帷幕,后汉历史也必将改写。
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被一个武将看出来了,谋士认为自己很没面子,就地出来搅局“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
郭图跟张郃在袁绍面前吵得面红耳赤,一向“见事迟”的袁绍想出了一个和稀泥的办法派遣少数轻去救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映红半边天的乌巢,然后让认张郃高览去打曹操的大本营。
张郃认为曹操大营牢不可破,但袁绍偏偏让他去攻打,郭图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又在背后进谗言,张郃走投无路,只好带着本部人马投降了曹操。
于是有睿智的读者提出了这样的高见既然郭图认为曹操大营好打,那就让他带人去打;既然张郃认为可以半路截杀曹操,那就让他带上万把人马去设伏,这两个人为了自己的面子,肯定会殊死力战,曹操大营或许拿不下,但张郃擒斩曹操,至少有九成把握。
,咱们都是局外人,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袁绍当时没有把握住战机,很可能就是反应太慢,这才导致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如果换做读者诸君坐在袁绍的位置上,在官渡之战这五个关键节点上,又该如何调兵遣将,才能把曹操拖垮或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