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如何?
“让梨”作为一个典故,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今天学习方法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作为末年文学家,“”之一,孔融家学渊源,是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作为孔子这位圣人的后人,孔融成为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而就孔融的结局,更是和诸侯形成了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所杀。那么,问题来了,孔融到底做了什么,一向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何要杀了他呢?
一
,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之后,他因为孝行,从而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众所周知,以孝治国,并且还通过举孝廉的方式,以此来选拔人才,比如曹操就是举孝廉出身的。在成年之后,孔融因为自身的才华和孝行,所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
后来,权臣董卓篡夺了东汉王朝的大权,并且准备废掉汉少帝刘辩,这让孔融看不下去了,于是和董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的结果是董卓输掉了辩论,而孔融自然也被排挤出朝廷中枢,被派到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北海国,基本对应今日的山东省潍坊市一带。换而言之,孔融所担任的北海国国相,和郡守、太守差不多。
二
东汉末年,北海国一带受到了的袭扰,于是,孔融派向平原国相求救。刘备获悉后,立即发兵帮助孔融解围。在逐渐被平定后,和曹操成为中原地区两个强大的诸侯。不过,因为孔融看出来袁绍、曹操都不是真心忠于东汉王朝的,自然不愿意投靠袁绍或者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的长子袁谭进攻北海国,虽然孔融在治理北海国的过程中颇有成绩,,孔融在作战方面,却是。在袁绍的大军已经攻入到城内时,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更让孔融饱受争议的是,很可能是他自己光顾着逃跑,他的妻儿都被袁绍大军俘获了。
三
建安元年(196年),迁都后,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自此之后,如果孔融安于职守的话,或许可以获得善终的结局。不过,一向的孔融,不仅面对董卓时毫不退缩,在面对曹操时,更是无所畏惧。在后,曹操的儿子私自娶了的妻子。在得知这一事件后,孔融立即写信给曹操,表达了讽刺的态度。
虽然《》等史料中没有记载曹操的反应,,遭到讽刺,总是会心中不悦的。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孔融又讥笑道“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不久之后,因为战乱的原因,曹操上表汉献帝,主张禁酒,,孔融又傲慢地驳斥了曹操的意见。
四
,对此,曹操已经对孔融起了杀心,不过,因为孔融名重天下,曹操只能表面上装着容忍。在此背景下,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而这,无疑给了曹操除掉孔融的借口。在此背景下,曹操派遣手下将孔融拘押起来,并定下了“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
《·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庚》中记载(八月)壬子,太中大夫孔融弃市。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孔融正式被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对于孔融来说,葛洪在《抱朴子·清鉴》中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孔融、边让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也即虽然孔融在文学上拥有不错的成就,,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下,孔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来说,孔融生不逢时,所以落下了悲惨的结局。而这些事情,绝大部分老师自然不会告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