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也不公平 15次没考上就可录取

历史知识 2022-07-04 15:45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古代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

  


  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

  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到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

  


  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

  


  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据《新唐书·选举志上》,曾诏令礼部“岁取登第者三十人,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