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丞相的区别在哪里?宰相在不同的时期有什么地位?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显学》,丞相就是宰相。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总理(末期)等等。
史书记载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如秦汉之丞相、相国、三公,唐宋、门下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之大学士等。
《·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颜之推《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
清倪瑞璿《阅<·马士英传>》诗“王师问罪近江濆,宰相中书醉未闻。”
职务变迁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长性质。到了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为相,为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后,宰相作为官制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的王或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区别
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有为相,周代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者认为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性质,存疑。
丞相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魏晋南北朝370年间,除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人法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
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从原来的官品。唐代的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从二品。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书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一品,改为左、右丞相之后,代替了原来三省长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的丞相官品亦为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