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匈奴为何断绝正常的外交关系?马邑设伏又是怎么回事?

历史知识 2022-07-04 09:32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战国后期开始发展起来,不断征服周边其它游牧部落。曾派大将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却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元年(前209),袭杀其父头曼,继任单于之位,其后东平东胡,北并丁零、薪犁等部,使匈奴的疆域空前广大,东到辽东半岛,西达葱岭,南收被时夺去的河套地区,实力极为强盛。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战争和西汉建立之初,北方许多割据政权如韩王信、陈豨等都勾结匈奴,引导游牧攻击长城以南地区。北伐匈奴,结果被围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白登,整整七天七夜才得脱险。

  刘邦意识到中原残破,还无法与匈奴正面较量,于是采纳娄敬的建言,用和亲之策换取暂时的边境和平。所谓和亲,即公主远嫁匈奴,做单于的阏氏(王后),作为公主的陪嫁,还有大量锦缎,源源不断送去匈奴王庭。

  虽说皇帝并舍不得真把亲生女儿送那么老远,一般都是从宫中或宗室里认个干闺女假冒公主之名,最高档次也不过翁主(王、侯之女)而已,但这种单方面的和亲政策,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屈辱性。

  即便如此,和亲政策也并不能维持长久和平。匈奴以游牧为生,靠天吃饭的程度比农耕民族更为严重,一旦天气寒冷而牧草大面积死亡,或者牛羊感染大规模瘟疫,匈奴贵族把汉朝公主的陪嫁也吃完用完了,就会挥兵南下抢掠,才不管和汉朝是否呢。

  从高祖、惠帝、高后,到文、景两朝,屡次和亲,最多也就能维持三年和平局面,超过三年,匈奴骑兵就会大掠北境,然后西汉朝廷就又必须再次考虑和亲的问题。

  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任何有志向,不苟且的皇帝都是不能容忍的。文、景时代,大力巩固北方边防,选任良将,整饬军备,随时做好和匈奴正面较量的准备,但因国力问题,最多也就是将匈奴骑兵逐出塞外,既不敢远追,杀伤也很少。到了武帝登基,四海晏平,国库充实,他开始考虑转守为攻,要彻底解决边患问题了。

  战争的序幕是从马邑伏击战开始的。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匈奴又来请求和亲,武帝召集大臣们商议,比较熟悉匈奴情况的大行说,双方每次和亲,过不了几年的时间匈奴就会背弃盟约,不如放弃和亲之策,而派兵攻打匈奴。

  但御史大夫坚决反对,说:“就算得了匈奴的土地,也无法耕种,吞并了它的部众,也无法驾驭。况且我们出兵千里,士卒必然疲惫,匈奴趁我疲惫来攻,军队必然覆灭。臣以为最善策莫过于和亲。”

  韩安国是善战的名将,连他都反对出兵,大臣们遂纷纷附和。武帝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选送“公主”出塞。可是主战的王恢不肯罢休,第二年他胸有成竹地向武帝建议说,可以诱使匈奴单于南下,打一场伏击战,歼灭其主力,这样不用千里用兵,也能得利。原因是马邑(今山西朔县)土豪聂壹愿意诈降匈奴,引诱匈奴大军犯边。

  年轻的武帝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不可放过,于是在元光二年(前133)六月,以韩安国为护军将军,为骁骑将军,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率30万大军齐集马邑周边设伏。然后让聂壹去对匈奴说:“我愿意刺杀马邑的汉官,举城投降,那您就可以不费力气得到全部财物。”

  马邑设伏其实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大笑话,30万大军的行动怎么可能保密?无法保密的伏击战,怎么可能成功?军臣单于一开始倒是相信了聂壹的诈降,亲率十万骑南下,但等他到了距离马邑百余里的地方,突然发现满山遍野都是牲畜,却没有一个牧人,终于起了疑心。于是派兵夺取附近的汉朝哨所,捉了名小军官来询问。这一下军事秘密彻底泄露,单于大惊,匆忙退走,汉军追赶不及,劳而无功。事后,王恢畏罪自杀。

  马邑设伏是失败了,不但失败,从此汉、匈两家等于断绝正常的外交关系,进入战争状态,汉朝的北部边境更是危如累卵。不过两国间持续数百年,直接决定双方国运的大战,也正是从这个大笑话开始的。

  元光六年(前129)冬,汉、匈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是为关市反击战。关市即指汉、匈边境上的通商贸易点,当时武帝面对匈奴对上谷郡的大规模抢掠,派车骑将军出上谷,骑将军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每路万骑,指示说:“击胡关市下。”

  此刻匈奴主力正在阴山以南活动,兵数比汉军要多,灵活性比汉军要强,战争的结果,只有卫青杀敌700,取得小胜,其余各路,公孙敖战败损失7000骑,公孙贺毫无斩获,李广竟然被匈奴擒获,后来在押送途中夺得马匹,单骑逃回。

  关市之战后,武帝和大臣、将领们总结教训,秣兵厉马,准备再次北伐。此后,从元朔二年(前127)年起,到元狩四年(前119)止,8年间大规模发兵五次,终于转败为胜,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巨大成果。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