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和杨素都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吗?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了士族和寒门的分化,也出现了特定的郡望称呼,如弘农、琅琊、颍川庾氏、龙亢、陈郡、陇西、赵郡李氏、博陵、、范阳、荥阳、等。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些生活在当时的人物为了标榜自己出身高贵,开始自称自己出身郡望,如隋文帝时期的宰相便自称出身渤海,但经过考证,发现其出身于一般官僚家庭。甚至皇室也开始宣称自己出身世族,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李唐皇族自称出自,陈寅恪先生在其《政治史述论稿》等文中,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的一支。
无独有偶,杨隋皇族也称自己出身于弘农杨氏,同一时期,接替高颎出任宰相的也称自己家族出身弘农杨氏。那么杨家和杨素杨家都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吗?还是有真有假,抑或是全是假的呢?个人认为杨素家族更有可能是弘农杨氏的真正后人。
让我们先来看下弘农杨氏的起源与发展。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的祖先是春秋的,“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这个由于时代过于久远,无法得以考证,所以更像是传说。比较令人信服的记载,当属相争时代的赤泉侯了,他最大功劳便是在乌江围杀,并获得项羽身体的一块儿,也被封为赤泉侯。
杨喜一般被认为是弘农杨氏的先祖,杨喜之后弘农杨氏的发展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只有他的曾孙因为是的女婿,所以比较熟悉。而到了时期,弘农杨氏中出了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杨震,人称“关西”,誉泽“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
后因弹劾奸佞被贬,愤然自尽,朝野震动,被儒生奉为表率。弘农杨氏也逐渐发展到顶峰,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到了魏晋时代,弘农杨氏开始走向衰败。先是被所杀,其子孙后代逃亡南方,但在东晋末又被灭族,南方的弘农杨氏死绝。
而在北方的弘农杨氏,尽管出过两位皇后,但在与贾皇后的斗争中失败,被夷灭三族,这样弘农本地的杨氏宗族也消亡殆尽。之后,还有很多人称自己出身于弘农杨氏,史书记载都会加上“自云”或“自称”的字眼,以表明其出身的不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杨素家族更有可能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杨坚家族所宣称的世袭传承,《》记载杨坚家族的远祖为“汉太尉震八代孙铉”。考察杨坚家族的名字,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家族里面有很多人与自己的祖先同名。
如杨坚的父亲杨忠与杨震的曾祖同名,杨坚的儿子和又分别与九世七世孙同名。要知道在一个真正的世家大族里面,与自己的祖先同名可以说是一件大罪了。放在现在也是会让人诟病的,就好比你的儿子和你的太爷爷同名,你和他相处的时候不会觉得尴尬吗?再来让我们看下杨素的世系
杨震—杨奉(字季叔,震五子)—杨敷(又名敬,字康锡,奉子)—杨纂(字茂集,敷长子)—杨品(字长卿、文品,纂子)—杨国(字安国,品长子)—杨袭(字仲素,国长子)—杨隆(字允高,袭八子)—杨结(字昌时,隆长子)—杨继(字衍祖,结次子)—杨晖(字永吉,号松波,结子)—杨恩(字会相,晖次子)—杨钧(字当翊,恩子)—杨暄(字景和,钧长子)—杨敷(字文衍,暄长子)—杨素(字处道,敷长子)后生七子,玄感、玄纵、玄挺、万石、仁行、玄奖、积善。
从这个世系图来看,杨素家族的世系传承是十分明晰的,并且在其世系传承中也没有犯杨坚家族中起名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来看,杨素的杨家更有可能是弘农杨氏。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杨坚家族是鲜卑化了的家族,所以他们没有太过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这点姑且不谈。我们都知道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东征高丽时,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发动叛乱。
按道理来说,杨坚家族与杨素家族既然都是出自弘农杨氏,那么这次战争无疑是杨氏家族的内战,弘农杨氏也会产生分裂,令人吃惊的是弘农杨氏全部站在了杨玄感的一边,纷纷起来响应,如杨恭道。
综上,相对于杨坚的家族来说,杨素的家族才是真正的弘农杨氏传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杨坚家族要宣称自己出自杨震长子一系,杨坚的目的可能更多是为了压奉杨震末子为祖的杨素家族一头,以彰显自己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