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中的接班人最先是胤礽,但为何却转移到胤禛身上?
一生有35个儿子,其中长大成人的有24位,要说他心中的接班人,最先肯定是二皇子,那么,康熙又是怎么从胤礽,最终转移到身上的呢?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按祖制,在位不得立太子,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敏感时期,康熙立嫡子胤礽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康熙立太子固国本。
平西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和平南王和靖南王耿精忠分别发起叛乱,很快康熙便在叛乱中丢掉了半壁江山,眼看吴三桂的军队就要进逼京城,康熙为固国本,也为了让政权汉化,于是他听从了大臣“早立太子,以固国本”的劝谏
二是拉拢朝臣。
索额图帮助康熙除掉了权臣,再加上他又是皇后的叔叔,很快成为康熙的心腹。让康熙万万没想到的是,朝中很多大臣见索额图成了重臣,于是纷纷依附他,这样就形成了影响皇权的“索党”,康熙不得不把胤礽立为太子,以此拉拢索额图。
三是康熙对皇后赫舍里氏心存愧疚。
赫舍里氏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她是索尼的孙女,是当初为了遏制鳌拜在朝中的权力,特意为康熙挑选的。
虽说是政治婚姻,但赫舍里氏温柔贤惠,又很有才干,是最理想的贤内助,再加上她和康熙夫妻和睦,感情深厚,当赫舍里氏难产去世后,愧疚万分的康熙便决意把还在襁褓中的胤礽立为太子。
这个消息出乎大家,那么康熙究竟是怎么考虑的呢?
原来,康熙晚年因为皇子争储,内心极为烦闷。
胤禛是成年皇子中唯一没有参与争储的一个,他像个局外人一样不是参禅论道,就是游山玩水,更没有与朝臣往来过密的举动,丝毫没有觊觎帝位的表现,康熙对他没有防备之心。
除,胤禛做事雷厉风行,在政务处理上很有魄力,康熙很欣赏他这种风格,毕竟到康熙晚年,由于他的宽松,吏治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要一个有魄力的人来解决。
,胤禛诚孝,常常为康熙解忧排烦,康熙经常在烦闷时到胤禛府中散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看到了聪明大气的,于是把他养在宫中,享受了一年左右饴糖抱孙的天伦之乐。
也许是出于看到弘历有帝王风范的缘故,也许是真正对胤禛有了了解,,在康熙临终,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韬光养晦的胤禛为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