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中国帝史,其发生过哪几次著名的皇室流血政变?
封建皇权的延续和更替充斥着勾心斗角,血腥风雨。一朝只能有一个,他们往往拥有无尚的荣耀和至上的权力,皇帝这一职位时时刻刻被无数人所觊觎,包括皇族兄弟、集团、异姓将相甚至是草芥平民。一个是以血缘关系得以继承与发展的,当朝皇帝的接班人选一般都由他预先确定,如皇太子、皇太弟等。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有血缘关系却改朝换代的,他就是南朝(其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尽管他与南齐皇帝为一脉血亲,却代齐建梁;一个是没有以血缘关系传位的,他是开国皇帝,因无子嗣而将身后之位交给了内侄。
纵览中国帝史,尽管皇帝这一职位集荣耀和权力于一身,但并不轻松,既要防外族人、外姓人,更要防身边人、本家人,所以就有了、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之事发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皇帝即位之初即对兄弟侄儿轻则流放边穷地区,重则手足相残以消隐患,目的只有一个维护自己及儿孙的皇位不受侵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为了夺取皇帝这一职位,那还顾得了这么多呢?!宫廷皇室之乱的主角是两方啦,一方肯定是当朝皇帝或其指定接班人,另一方则是觊觎皇位但本来没有继承权的皇族成员喽。,其结果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规律而一目了然,往往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当上皇帝,要么人头落地!!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西汉“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使刘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时期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到初年,全面实行削藩政策,引来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盤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为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被刘邦封为吴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削吴诏书一到,刘濞凭借他的实力,即在广陵(现江苏扬州市)招兵买马,联合其他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权力的六个王国,打着“诛,发稷社”的旗号起兵反叛,欲夺景帝帝位,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而停止,吴王还自立为皇帝。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所阻,景帝无奈之下只得派太尉、大将军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刘濞逃到东越,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权了,为后来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2、西晋“”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统治阶层同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内部混战,前后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历时16年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楚王司马玮、赵王、齐王、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中国进入“”时代,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而当时的痴呆皇帝则成了权力争斗全过程一个实实在在的傀儡玩物,这可以说是西晋开国皇帝选定的接班人是其一生最大的败笔!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司马衷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次年杀之。不久,统领的赵王司马伦(第九子)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司马伦后,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成都王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之后,惠帝司马衷即成为势力强者或捷足先登者挟持对象,以他皇帝身份和名义号令天下。而且都城也忽东忽西,一会儿洛阳,一会儿长安。直到永兴三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攫取朝纲,一场乱战总算终结。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但他这位傀儡皇帝在这场大乱中,身心打手伤害;当年十一月,司马衷突然吃面饼中毒而死,终年48岁,据史学家分析,乃东越王司马越下的毒手。
3、唐朝“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支持下晋阳起兵。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封李元吉为齐王。天下平定后,李渊宠妃怠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李渊想使太子、秦王、齐王各谋其位,相安无事,结果相反的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明争暗斗,你死我活。而太子面对功名日盛的李世民,意欲尽快除之。
武德九年(626年),犯边,李建成趁机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骁将掌控于自己手下。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武将、和谋臣、、杜君绰等人的协助下,在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下伏兵。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最终被乱军杀死。李世民随即派心腹尉迟恭带甲入宫报告李渊,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将他们处决,特派我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3天后,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并颁诏书将所有军政事务交由太子处理。两个月后,李渊被迫退位,时年29岁的李世民即帝位,尊李渊为太上皇。
4、唐朝“神龙革命”
天授元年(690年)重阳节,67岁高龄的正式实现她的女皇梦,自号“圣神皇帝”,以十一月为岁首改旗帜尚赤,建立大周王朝。睿宗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降为皇太孙。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立即用子侄为宰相、为将军,臣下有功者也赐,又免去天下姓武的田赋,改文水县为武兴县。显然,她想传为于武氏子孙。当时,武则天有意立为太子,于是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作为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劝说武则天迎立庐陵王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长安元年(701年)九月,武则天终于派遣徐彦伯将庐陵王秘密迎回神都洛阳,气死一心想当皇嗣的。
武则天晚年,得益于女儿介绍的男宠、张宗昌兄弟俩悉心侍奉,授之于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亲信的人。文武大臣深为二张干政所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周密筹备后,宰相张柬之等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军事兵变,并与太子一起斩关而入,来到了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二张兄弟。病榻上的武则天被迫逊位,李显复位,李唐政权再度重建。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被迫离开她坐了15年帝位的皇宫,迁居到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十一月初二,82岁的武则天凄冷死在上阳宫仙居殿。临终遗言去帝豪,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
中宗复国号唐,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不改,该事件史称“神龙革命”。而曾与政变的张柬之、崔玄伟、桓彦范、敬晖、袁怒己等五人,在唐朝复辟后都被封王,故历史上把这次事件又称作“五王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