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故事: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在历史上的评价不高?

历史知识 2022-07-04 07:01历史文化www.ettschool.cn

  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那么下面学习方法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历史故事。

  明英宗是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之所以出现两次为帝的情况,还源于明朝耻辱一战——土木堡之战。

  驱除鞑虏,定鼎中原。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拒外敌于外。到了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落逐渐强大,渐渐生出了野心。

  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借宦官削减赏赐为由,侵犯明朝边境。在王振的说服下,,却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击败。明朝几十万大军,近乎,明英宗也成为瓦剌俘虏。

  朱祁镇被俘,其弟朱祁钰上位,成为明朝第七任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镇归京之后,被幽禁,后来趁朱祁钰重病,发动,登基为第八任皇帝。

  ,天子成为地方俘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奇耻大辱。也正是此战,让朱祁镇在后世的评价降了一个等级。却有一事,体现了朱祁镇的仁慈,那便是废除人殉制度。

  殉葬在中国起于,人去世后,依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去世之后,为了在另一个世界也享受生前的待遇,往往会陪葬不少奴隶。

  人殉制度开始后,各朝皆有,一直到时被废除。汉朝废人殉制度而兴陪葬制度,皇亲国戚、后宫以及功勋将臣死后可陪葬皇陵。

  明太祖朱元璋临死之前恢复人殉制度,朱元璋“崩于西宫、汪宾、孙瑞,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去世后,“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不仅仅是皇帝会令人殉葬,就连分封的王爷死后也让人陪葬。比如说朱元璋的儿子朱栋墓被学家发掘之时,就在墓室中发现了六位陪殉的未成年少女。可怜小小年纪,就因为这个制度而结束生命。

  明朝的殉葬制度,一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停止。明英宗临死之前指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

  明英宗之时,明朝有位叫朱有炖的王爷去世,英宗就曾指示“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不过当时他的指示还没有到,包括王妃在内的几位女子已经殉葬。

  听到这个消息后,明英宗还专门为从殉的宫人追封封号,“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微称,以彰节行。”

  明英宗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确有很多失误,这一点是做的非常正确的,值得咱们称赞一番。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