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过分干涉的误区
有些家长认为,快要高考了,要让孩子把时间抓紧就必须督促他、监督他,把孩子管紧、管好。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满以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些主观的设想和愿望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没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反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了隔阂、对立,甚至冲突,造成负面影响。
案例
有位家长在孩子高三下半学期开学后,自作主张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每天的复习时间表:7点到8点复习数学,8点到9点复习物理,9点到10点复习化学等等。时间排得很满,既没有休息,也没有灵活掌握的余地,还强迫孩子照此执行。
其实,这一套作息时间表和孩子实际的学习计划不一致,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它去复习功课,可家长还要每天对照它检查孩子的各科进度,自然父子俩就发生了矛盾。爸爸发脾气说:“你不听我的就考不好!”儿子也不服气:“听你的准考不好!”
依我看,这位家长是瞎帮忙、帮倒忙。孩子怎样安排复习时间是他自己的事情,因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的掌握程度,用不着家长操心。
家长盲目拟定的“学习计划”看似充实,孩子却很难照办,一旦实现不了家长还非管不可,那不就造成了矛盾吗?说到底,家长的关键任务还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一厢情愿地瞎帮忙,往往会适得其反。
案例
刘某是高三的学生。一开学,她爸爸就到北京图书大厦给她买了六套高考教辅材料和试卷,回家之后对女儿说:“这些是爸爸精心给你挑选的,每天做做有好处。”孩子却说:“我哪有时间做那些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不了。”
后来那位家长对我讲,其实他也不知道挑什么样的好,几百种教辅材料看得眼都花了,服务员也提不出参考意见。那怎么办呢?干脆挑有名的出版社,一口气买了六套。他心里想,别的家长都给孩子买教辅,我也给孩子买了,也尽心了。
这个家长虽然一开始没能说服女儿,还是时常跟孩子唠叨:“有空做做我给你买的那些题。”一次说来孩子不吭声,二次说来孩子心里烦,事不过三,第三次说孩子就火了,跟爸爸嚷起来了:“你也不懂这些你怎么就知道它好?我是先做老师布置的还是先做它?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怎么跟着老师复习?”爸爸却一心认了死理:老师留的要做,这类参考的东西也要做。
其实这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具体该怎么学自己心里有数,我们家长不懂就是不懂。即使我们考过大学,也已经相隔多年了,一切情况和现在都不一样。所以我建议家长不要多管,否则就是限制孩子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
一位姓王的考生母亲在孩子进入高三以后,给孩子立了一个接打电话的规定:对外打电话一律要经过她的批准,如果是打电话给老师、同学询问学习方面的事情,可以;与学习无关的电话一律不许打。打进来的电话由他妈妈来接,找他的,是女孩一律告之不在,是男孩要问明干什么,与学习有关的才让他接。妈妈把这个规定当面讲给孩子听,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这位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向说一不二,孩子从小怕她,这回也只好乖乖点点头。其实心里很不服气,心想,我都这么大了,接电话、打电话还得经过你批准,把我看成小孩了!他对妈妈的这种做法耿耿于怀,尤其是一听到电话铃响,妈妈拿起电话后又没有跟对方讲话,还很快挂断,他就知道这个电话是找他的,半是不快半是无可奈何,更不敢向妈妈提意见。
后来这个考生对我讲,您说在这种心态下我能复习好吗?我妈妈怕我浪费时间,她的做法伤害了我的自尊和感情啊。
家长不要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要走向一个极端,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在高考备考期间,可能有一些做法会影响学习,比如看电视剧,本来只想看一会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连续看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予必要的提醒也是应该的。
家长在高三这一年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必要时给孩子以提示。不要时时处处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按自己的办法去干,更不要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考生家长一定要走出过分干涉的误区才能使孩子获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孩子相对放松,从容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