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读后感

初中作文 2023-01-14 15:35中考作文www.ettschool.cn

范爱农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著作,意为早上的花,傍晚时分拾起。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很多关于他的温馨回忆。今天在闲暇之余,我便读到了其中一篇文章——《范爱农》。

  一开始的时候,鲁迅先生是不太喜欢这个人的。“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自己的老师被杀了,连发个电报都害怕。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这些描写极为传神,通过外貌、神态、语言等细致的刻画,生动形象地传递了鲁迅先生最开始时对范爱农的不满与憎恶。

  同范爱农争吵过几回后,鲁迅甚至认为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就必须将他除去。到后来,这种憎恶感却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薄了。

  作者在文中也提到过:“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这次两人是又见面了,但和以前的针锋相对不同,也算是冰释前嫌了吧。“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这里详细介绍了范爱农困顿的现状,对外貌和破旧衣着的描写,使他所遭受的苦难更为直观。

  鲁迅与范爱农从当初的对峙,到后来的再遇,虽然两人景况都拮据,但他们一起喝酒,说疯话,看光复的绍兴,一起在师范学校工作,两人成为了同事也成了朋友,文章也逐渐走到高潮。范爱农变得很勤快,也不大喝酒,甚至没有功夫聊天。因为报馆案,鲁迅被迫离开故乡去南京。由于受到排挤和迫害,范爱农丢掉了工作,甚至到熟人家去寄食,最终沦落到各处漂泊。

  到,范爱农失足落水,淹死了。“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范爱农死前时常盼望,也许明天就能收到鲁迅的电报,叫他去北京,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范爱农写给鲁迅的信中,这样写到“如此世界,实何生为?盖吾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已,端无生理。”一个有理想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无法生存,甚至被逼迫得自杀,范爱农悲哀的命运令人悲痛。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结尾言简义丰,看似平淡一问,实则蕴含了鲁迅先生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与内疚,以及他内心深切的悲痛并且久久不能释怀!

  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范爱农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读《范爱农》这篇文章,我能体会到鲁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刘耀方)

范爱农读书笔记

  《范爱农》记叙了鲁迅和范爱农从日本留学时互相厌恶,到回乡后革命前相遇冰释前嫌,“从此每一进城必来访我,非常相熟了。。。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及爱农、老迅互相的称呼,反应了他们已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绍兴光复后,“虽满眼白旗,内骨子是依旧的”我做校长,爱农做兼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因为办报骂军政府骂都督引发报馆案,形势所迫鲁迅辞职往南京,而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困穷凄苦,各处漂浮。不久鲁迅得知爱农掉在水里淹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悼念昔日的挚友而作。

  陈丹青说“他那篇《范爱农》,我不晓得读过多少遍,每次读,都会讨厌这个家伙,然后渐渐爱他,然后读到他死掉——尸体找到了,在河中直立着——心里难过起来。”

  后来鲁迅回故乡去,才知道两人分别后,“爱农什么事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们似乎也不愿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反映了爱农被排斥不被理解,鲁迅哀范君诗“大圜犹酩酊,微醉何沉沦”,整个社会都在一种醉生梦死的状态。。。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但终于没有等来,“一个大风雨夜,几个新朋友约他坐船看戏回来已过夜半,他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从此不起来”

  “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以前的朋友都不在了,余下的像尘土一样。。。

  我想这篇文章,除了悼念之情更揭露当时军政府的黑暗,革命阻力重重,以致于像爱农这样的知识分子无法在社会立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黑暗总是与光明共存,我们无法逃避黑暗,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拥抱光明”“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活着的人更要坚强的活下去!(孙浩哲)

范爱农读后感800字

  读这本《朝花夕拾》,每一篇的情节和人物都令人记忆深刻,正如同进入了鲁迅自己的回忆之中。但每每念起,最让人不能忘怀的,还是范爱农。

  也难怪,范爱农这个角色实在鲜明。鲁迅用笔将这个人物注入了十二分的活力。闭上眼,你仿佛就能看到他那“黑少白多”的眼珠突了出来,正瞪着你。他身上有种特殊的力量,让你忍不住被他吸引。

  范爱农是个可爱又可恨的人。初读,见他对老师之死无动于衷,加之鲁迅的心理描写,便让所有读者一同燃起了对他的愤怒,正如鲁迅在文中所写的“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在,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再后来,读至他与鲁迅相遇后,这意见就随着鲁迅的心绪淡薄了。见到他那凄凉的境遇时,几分同情与可怜就逐渐浮上心头。轻蔑,排斥,迫害......这一个个打击,如同利箭射入范爱农的一腔爱国热血。尽管鲁迅只用了清冷平淡的笔触一笔带过,但却莫名让人感到那份世态炎凉。

  绍兴光复了,范爱农脸上出现了“从未有见过的”笑容。显然,他是多么希望革命给中国带来新的光芒,可惜了,却还是未能摆脱旧社会的影子。在报馆一案后,鲁迅在北京找到了出路,可范爱农却被困在那小小的、充满敌意的天地里。在一次饮酒后,他在水中结束了自己悲惨凄苦的一生。至此,我们心中充满对他的叹息和怜悯,不知这个黑暗的时代,害死了多少与范爱农一样的有志青年。

  范爱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代表了所有当时同他一样,留洋归来,渴望能有一番成绩作为,却被生活的冷水浇灭,消逝在灰心意冷之中的年轻人。不知为何,我眼前总是浮现出冰心创作的一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陈华明。他也是归国谋了差事,却只能消磨时光,渐渐地,在家庭的不幸和志向无以实现的双重打击中,他最终一病不起,在最好的年华早早离世。他们的悲惨遭遇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是时代的错误,又能怪谁呢?幸而他们中有一批人看见了希望并坚持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范爱农的一生,让我们通过他窥探到了他们的痛苦,引人深思。

Copyright@2015-2025 学习方法网版板所有